蛙科蛙屬的1 種。廣泛分佈於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在中國分佈於秦嶺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海拔2000米的山區也有分佈。最習見,數量多。俗稱“梆聲蛙”、“烏蟆”、“蝦蟆仔”。外形似虎紋蛙而體形小,體長40~55毫米。趾間半蹼。吻部較尖,上下唇有6~8條黑縱紋;兩眼間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還有寬窄不一的青綠色或淺黃色脊線紋。背面灰橄欖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雜以赭紅、深綠色斑;無背側褶,有許多分散排列、長短不一的縱膚棱。雄蛙有灰黑色單咽下外聲聲囊,鳴聲響亮,生活在稻田、沼澤、菜園附近。在高緯度地區,秋季開始冬眠,4月出蜇後產卵,產卵期可延至9月份。在南方,1隻雌蛙年產2~3批卵。卵大都產於水層較淺的靜水域中,一般沉入水底。在產卵時,抱對的雌雄澤蛙先將頭部潛入水中,僅肛部露於水面。排出20~70枚卵以後,雄蛙用足猛然將卵蹬離肛部。這樣的產卵動作一般連續6~7次。卵小,卵徑約1毫米。蝌蚪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褐色麻點,尾細弱,末端尖細,尾鰭上下緣有若幹黑色短橫斑。卵和蝌蚪適應能力強,水溫40℃時仍能正常發育,且速度很快。一般35~45天完成變態,有的在3周內完成。澤蛙主要以有害昆蟲為食,因而對消滅農田害蟲起積極作用。但有時也捕食少量有益的動物(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