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葉蛾科的1屬。成蟲枯葉色,前翅中外橫線雙垂,波狀或齒狀,亞外緣斑列深色,中室端具小白點。陽具尖刀狀,表面多有小刺,抱器發達。為針葉樹大害蟲。專門取食松柏科樹木針葉。夜間交尾、產卵、飛翔。雌蛾體粗笨,雄蛾較活潑,飛翔力亦較強。卵呈堆狀或排列成行,粉紅、紅褐色。幼蟲具長毛,中、後胸有毒毛,老熟後在絲織的繭中化蛹,毒毛成排豎立於繭上。松毛蟲屬全世界已知的有28種,除歐洲松毛蟲和巴基斯坦松毛蟲外,中國產26種,其中發生面積大,經常成災的有6種。

  馬尾松毛蟲,寄生於馬尾松,局部地區食黑松、油松,體翅黃褐色,年生2~5代,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蘇、河南、安徽、湖南、陜西、湖北、四川、貴州、臺灣及越南(見圖)。

  油松毛蟲,寄生於油松,局部地區食馬尾松。體色同馬尾松,年生1~3代。分佈於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內蒙古、遼寧、四川、陜西、甘肅、貴州。

  赤松毛蟲,寄生於赤松,局部地區食油松。體色有淺棕、黑褐、灰白等。1年1代分佈於遼寧、山東半島、河北渤海沿岸、蘇北;日本、朝鮮。

  落葉松毛蟲,寄生於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油松、樟子松、魚鱗松。1~2年1代。分佈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北部、北京、新疆北部;日本、朝鮮、蘇聯。

  思茅松毛蟲,寄生於思茅松、雲南松、華山松、雲南油杉、馬尾松。體翅有黃褐、棕褐等色。年生1~2代。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臺灣。

  雲南松毛蟲,寄生於雲南松、高山松、思茅松、側柏、柳杉。體翅褐色,年生2代。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浙江、福建、湖北、廣東、湖南。

  松毛蟲每年發生代數因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異,地區愈南代數愈多,海拔愈高代數愈少,海南島年生4~5代,黑龍江2年1代。成蟲在夜間8~10點為羽化盛期。在羽化的當晚,雌蛾腹部末端分泌性信息素,引誘雄蛾前來交配。交尾歷時8小時以上的卵子即可孵化。一般交尾18~20小時。雌蛾一般產卵400粒左右,多者可達900餘粒。卵幾十粒或幾百粒成一堆。初產為黃色、淡綠,漸變粉紅和紫褐色。卵期10~20天。幼蟲的孵化在早晨6~9時最多。1~2齡幼蟲群集於松枝針葉叢中,吐絲下垂,隨風飄移。幼蟲有5~8個齡期,末齡幼蟲體長47~100 毫米。體色有棕紅、灰黑、黑褐、煙黑、灰褐等色,花斑明顯或不明顯,兩側有長毛,全體滿佈白、黑、棕色長毛或短毛。遇有驚動即昂胸豎起毒毛禦敵。毒毛刺入動物的皮膚後,由於易折和尖端有小棘而不易拔出,常引起皮膚紅腫、刺癢,重者引起皮炎、關節炎、頭痛發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幼蟲生長接近老熟時食量大增,尤其是末齡幼蟲,食量約占一生總食量的80%,雌性幼蟲比雄性多1/3。幼蟲老熟後在針葉叢或雜草中結繭化蛹,蛹期10~20天。

  松毛蟲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及森林生態系統有關。凡是混交造林、經營管理合理,形成復雜的生物群落的林區,既有松毛蟲發生,也出現多種松毛蟲的天敵,不易發生災害。如果營造大面積的純松林,間伐撫育不當,灌木植被貧乏,失去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則陽坡山窪首先會形成松毛蟲的發生基地,然後擴散蔓延,甚至猖獗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