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是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中的1個亞綱,營底棲固著生活。由於它們的後生隔壁在生長時每次增生4個,所以稱為四射珊瑚。又稱皺紋珊瑚。一般認為,四射珊瑚發生在中奧陶世。在泥盆紀和石炭紀最為繁盛,到晚二疊世,全部衰亡。據統計,目前已經建立的四射珊瑚屬近1000個。

  在外形上,四射珊瑚分為單體和複體兩種。單體有圓錐狀、角錐狀、柱狀、盤狀、方錐狀或半錐狀(圖1)。複體有塊狀和叢狀;塊狀又可分多角狀、星射狀和互通狀;;叢狀的有樹枝狀和笙狀(圖2)。

  四射珊瑚的軟體沒有保存下來,保存的是它們的骨骼部分,包括外壁、隔壁、床板和鱗板以及其他派生的骨骼。外壁是包圍珊瑚體的最外層的構造。它的表面上常覆有縱棱,位置相當於兩個隔壁的空隙,稱隔壁間脊。隔壁間脊之間的凹槽稱隔壁溝,其位置相當於珊瑚體內的一級隔壁或二級隔壁。外壁表面的橫向皺紋稱生長紋或橫紋。生長紋有粗有細,它們反映瞭年、月、日的變化。

  四射珊瑚的內部構造有兩類即縱列構造和橫列構造。隔壁是主要縱列構造。典型的四射珊瑚首先發生6個原生隔壁:主隔壁、對隔壁、側隔壁(2個)和對側隔壁(2個)。以後,在主隔壁的兩側及側隔壁的對部方向共4處,隨著珊瑚體的生長,依序發生後生一級隔壁。四射珊瑚的隔壁序生的結果,形成隔壁的兩側對稱。

  隔壁的細微構造有羽狀和層狀兩類;或者是羽榍狀和正交羽狀。隔壁的細微構造的基本單元是鈣質羽針(圖3)。

  除隔壁以外,縱列構造還包括軸部構造,有簡單和復雜兩類。簡單的軸部構造由一個一級隔壁延伸至珊瑚體中心加厚而成,即為中軸。復中柱的結構繁雜,由中板、斜板和輻板組成。中板和輻板的發生與隔壁有密切關系,斜板則與床板有關(圖4)。從石炭紀開始,珊瑚體的軸部構造十分發育,它們是四射珊瑚的主要骨骼構造。

  四射珊瑚的橫列構造為床板、鱗板和泡沫板。橫板位於中部,其形狀為平坦狀的完整橫板或者分化為不完整橫板;鱗板、泡沫板位於邊緣。前者被隔壁分隔,後者不被隔壁分隔(圖4)。

  由於各種不同類型的骨骼構造相互配置,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珊瑚體,包括泡沫型、單帶型、雙帶型和三帶型。泡沫型的珊瑚體的內部,幾乎全部由泡沫板充填,在其餘3種類型中,隔壁和床板是基本構造,在單帶型中,無鱗板或泡沫板;雙帶型中具鱗板或泡沫板。三帶型還發育軸部構造(中柱、中軸)。泡沫型珊瑚分佈在志留紀和泥盆紀,三帶型珊瑚主要分佈在石炭紀和二疊紀。

  自中奧陶世至晚二疊世,四射珊瑚經歷瞭幾個發展階段,其中,晚奧陶世至中志留世,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疊世是四射珊瑚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些時期,珊瑚體的演化迅速,屬種分異顯著。

  四射珊瑚的祖先,有人認為起源於古杯類。也有人認為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具有共同的祖先。目前,流行的觀點是早奧陶世的床板珊瑚地衣珊瑚是四射珊瑚的祖先。到古生代末期或晚二疊世,四射珊瑚滅絕。有人認為它們直接演化為中生代的六射珊瑚,亦有人主張四射珊瑚與六射珊瑚之間沒有親緣關系,六射珊瑚是起源於骨骼未保存下來的一類腔腸動物。

  根據現代海洋中六射珊瑚的生態條件,推測古生代的某些珊瑚是在淺而溫暖的海水中生活的。在泥盆紀和石炭紀的復體珊瑚中,常有些共生的藻類,它們喜歡溫暖的習性,間接地證明瞭四射珊瑚生長在溫暖的淺水環境。某些單帶型單體珊瑚的生活范圍比較廣泛,在水溫較低和較深的海水中也能生存。

  研究四射珊瑚的起源、演化和絕滅是古生物學的重要內容,它們的實用意義還由於它們在地層中有廣泛的地理分佈,所以,常常被作為劃分和對比地層的重要化石。另外,它們生活在一定的海域,所以又是一類指相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