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天體的球面視位置投影於平面而繪成的圖,表示它們的位置、亮度和形態。它是天文觀測的基本工具之一。星圖種類繁多,有的用來辨認星星,有的用來證認某天體(或天象),有的用來對比發生的變異等等。有的星圖隻繪出恒星,有的星圖則繪出各種天體。按使用物件分,有的供天文工作者使用,有的供天文愛好者使用。近世出版的星圖按出版形式分為圖冊和掛圖。

>中國和其他國傢編制的主要星圖

中國和其他國傢編制的主要星圖 續表

  十四世紀以前的星圖,隻有中國保存下來。三國時代,吳國陳卓在公元270年左右將甘德、石申、巫咸三傢所觀測的恒星,用不同方式繪在同一圖上,有星1,464顆。此星圖雖已失傳,但從絹制敦煌星圖上可知其大概。蘇州石刻天文圖是根據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刻制的。《新儀象法要》中所載星圖繪制於1088年,但所依據的觀測結果與蘇州石刻天文圖相同。望遠鏡發明以後,歐洲較早的星圖是赫維留所編《天文圖志》(1657~1690年)中的54幅星圖。赫維留的星圖經弗蘭斯提德重新修訂,於1725年再版,繪有2,866顆星。1863年出版的《波恩星圖》是早期著名的星圖。

  星圖上一般有坐標,大多數星圖用赤經、赤緯(見天球坐標系)。也有使用黃道坐標的黃道帶星圖,這種星圖對於觀測黃道光、對日照十分方便。也有使用銀道坐標的銀河星圖,用於研究銀河系恒星分佈等。各種星圖的歷元也各不相同,如1900.0、1950.0、2000.0。星圖上最暗天體的星等為其極限星等。有的星圖用不同顏色表示有關特征。此外,還有各種射電巡天圖,紅外、紫外、X和γ等波段巡天圖,以及各種氣體星雲圖、星系圖集等等。(見彩圖)

唐代《占雲氣書》中的紫微垣星象圖,約繪制於九世紀

星圖1 伊世同繪

星圖2

星圖3

星圖4

星圖5

星圖6

敦煌星圖 世界現存著名唐代古星圖,約繪制於公元705~710年。 英國倫敦博物館藏

蘇州石刻天文圖 世界現存較早的宋代大型石刻科學星圖,黃裳作,刻於公元1247年。星圖直徑91.5厘米,有星1400多顆 蘇州市博物館藏

清代蒙文石刻星圖世界現存唯一用蒙文標註的星圖,圖為星圖拓片。

星圖下側的圖例,標出星等,並註有“欽天監繪制天文圖。”

用漢白玉刻成的星圖,直徑144.5厘米。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藏

  

參考書目

 日本天文學會編:《星図星表めぐリ》,誠文堂新光社,東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