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之一,認為太陽系的形成是宇宙中某種偶然巨大事件的結果。

  第一個災變說是法國動物學傢佈豐於1745年提出的。佈豐受1680年大彗星接近太陽一事的啟發,設想曾有一巨大的彗星掠碰到固態太陽的邊緣,使太陽自轉,同時,碰出的一些物質繞太陽旋轉,這些物質最後形成行星。這個學說否認上帝創世,一度影響很大,但它在科學上有明顯錯誤。例如,彗星的品質比地球要小好幾個數量級,即使碰到太陽也不會碰出多少物質;另外,太陽也不是固態態的等等。大多數災變說都產生於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之後,企圖以外來因素解決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的難題。

  1900年,美國地質學傢張伯倫提出瞭“星子說”(或稱“微星說”)。後來,他同美國天文學傢摩耳頓合作,加以修改和發展。他們設想,以前有一顆恒星運行到離太陽隻有幾百萬公裡的地方,在太陽的正面和反面掀起兩股巨大的潮。從太陽噴出的物質逐漸匯合形成一個圍繞太陽的氣盤,然後凝聚成許多固態質點,再集聚成固態塊,稱為“星子”,最後它們聚合成行星和衛星。1916年,英國天文學傢金斯提出瞭著名的“潮汐說”,他假定有一巨大的恒星接近太陽,在它的作用下太陽表面產生潮汐隆起物;正面的隆起物相當大,逐漸脫離太陽,形成一雪茄煙形的長條繞太陽旋轉,長條內氣體凝聚,進而集結成各個行星。這個學說被以後的理論計算所否定。

  金斯以後的災變說主要有:①傑弗裡斯的“碰撞說”,認為另一顆恒星與太陽擦邊相碰,碰出的物質形成瞭行星系;②裡特頓等人的“雙星說”,認為太陽是雙星的一個子星,這對雙星因受第三顆恒星作用,分出物質,形成行星系;③霍伊爾等人的“超新星說”,認為太陽的伴星是超新星,它爆發出的一部分物質被太陽俘獲。為瞭說明觀測到的事實,絕大多數災變說都要假設許多偶然因素,這是災變說的主要弱點。另外,它們都不能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的問題,事實上從太陽分出的熾熱物質容易擴散而不可能凝聚成行星。因此,這些學說都被否定瞭。提倡災變說的某些天文學傢,後來也改而主張星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