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月球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形成和演化歷史的一門學科,即月球地質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人們通過望遠鏡對月球進行各種觀測,編制出各種月面圖,但這隻限於研究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徵,屬於月面學的範疇。1959年蘇聯發射的第一枚月球火箭,揭示瞭月球背面的秘密。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見阿波羅月球探測)以來,共採集瞭數百公斤的各種月球樣品,對月球的土壤和巖石的類型、礦物、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物理性質、月球的形成和各階段演化過程作瞭綜合研究,編制出各各種比例尺的全月月質圖和構造圖。

  月表的大構造單元可劃分為月陸和月海帶。月陸是月面上隆起的古老基底,而月海則是下沉的迭加在基底構造上的窪陷,如南海-風暴洋月海帶(長約7,500公裡,寬約1,500公裡)和月球背面月海帶(延伸5,500公裡,寬700~1,500公裡)。月海帶的外圍為月陸隆起帶。在整個月面上發育著北-東、南-東、南-北向和少量東-西向的斷裂體系,把月面切割成格子構造。

  月表的各種“地形”並不是同時生成的:①前雨海紀(距今46~42億年),形成月陸上的古老山地地形。②雨海紀(距今42~39億年),月表受到大量隕石碰撞,並形成主要的月海盆地,碰撞時的濺射物堆積成山脈。③風暴洋紀(距今39~31億年),大量火山熔巖噴發,充填月海。④愛拉托遜紀(距今31~8億年),形成大量月坑,但濺射物形成的輻射紋已消失。⑤哥白尼紀(8億年前至今),形成有輻射紋的月坑,如哥白尼月坑、第谷月坑等。

  月球正面的月質分區如圖1所示。月面主要有三種類型的巖石:①主要組成月陸的富鋁斜長巖(含Al2O315~20%),是在距今42~40億年前由月球內部的巖漿分離結晶作用形成的。②富鐵的(有時是富鈦的)月海玄武巖,是在距今39.5~31.5億年前由月球內部的局部熔融而噴發的火山熔巖。③由含有豐富的放射性元素和難熔的微量元素組成的蘇長巖。月球的表面覆蓋著一層3~6米厚的月壤。月壤由月巖碎裂成的,碎裂的原因主要是月表溫差的變化和隕石的撞擊。月壤中還含有太陽風和隕石成分。

  月巖中已發現近60種礦物,其中有6種是地球上尚未發現的礦物,如三斜鐵輝石〔CaFe6(SiO3)7〕、低鐵假板鈦礦〔(Mg,Fe)Ti2O5〕、鈦鉻鐵礦〔(Fe,Ti,Al,Cr)3O4〕、靜海石 〔Fe戱(Zr+Y)2Ti3Si3O24〕和類似靜海石的富鋯礦物(X及Y相)。月巖中的礦物幾乎不含高價鐵和含水的礦物,這說明月巖是在很高的還原條件和缺水的情況下形成的。在月巖和月壤中發現有地球中的全部化學元素。月巖的化學成分同太陽原始星雲的平均化學成分相比,難熔的親巖元素比較豐富,而親鐵、親銅和揮發性元素比較缺乏(圖2)。

月巖中雖然發現有多種有機化合物,如甲烷、乙烷、乙烯、乙炔、各種鏈狀和環狀結構的碳氫化合物、卟啉、核酸和氨基酸等,但沒有發現存在生命物質的跡象。月表溫度的劇烈變化,太陽的強烈輻射,宇宙射線和隕石對月表的撞擊,幹涸無水的月表和近於真空的環境,都說明月球上不可能有植物和動物,甚至連細菌也難以生存。月面大氣的主要化學成分是He和 40Ar,在白天和黑夜,大氣的密度分別為每立方厘米有3× 10 3和6× 10 4個原子,幾乎是真空狀態。

  月球上沒有發現近代的火山活動。根據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記錄,月震很弱,最大的震級是1~2級。月震每年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地震釋放的能量的百萬分之一。月震的震源區在深達700~1,000公裡部位。月面熱流微弱,表明月球內部溫度較低。根據對月球的密度、電導率和放射性元素含量的研究,證明月球內部是剛性的。月球沒有明顯的磁場,月巖僅有微弱的剩磁,強度約0.00036高斯左右。對月球的重力場研究發現,月球有許多“質量瘤”。通過對月震波在月球內部的傳播速度的研究證明:從月面算起,0~25公裡為上月殼,25~65公裡為下月殼,65~1,000公裡為月幔,深度超過1,000公裡為月核。月核不是由金屬鐵組成,可能是由Fe-Ni-S及榴輝巖物質組成。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編:《月質學研究進展》,科學出版社,北京,1977。

 N.M.Short,Planetary Geology,Prentice-HallineInc.,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