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徵上模仿另一種生物從而獲益的生態適應現象。在昆蟲類和蜘蛛類中極為發達,在脊椎動物和植物中也很普遍。如蠅類和蛾類模仿蜜蜂和黃蜂,可逃避鳥類的捕食;一種適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種不適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也能逃生;兩種不適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擔被年幼鳥類在學習期間誤食所造成的死亡率;寄生鳥類(如杜鵑)的卵精確模擬寄主鳥類的卵,這可大大增加寄生的成功率;某些蘭科植物的花瓣在形狀、顏色和多絨毛方面模擬某些雌蜂的外表,可吸引雄蜂與之“交尾””,以達到為其授粉的目的。這些事例都屬於擬態現象,下面是兩種常見的擬態類型:

  貝茨氏擬態 可食性物種模擬不可食物種的擬態現象。1862年,H.W.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說來解釋南美洲一些親緣關系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發現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很遠的可食性蝴蝶具有相同的色斑,而這些色斑在被擬者所屬的屬中是典型的,在擬者所屬的屬中則是不典型的,這說明擬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擬者的才是真的,後來這種擬態現象就被稱做貝茨氏擬態。

  發生和進化 為說明問題,可假設在同一地區內有挄和挅兩種蝴蝶:挄是常見種,數量多,因有臭味而不為捕食者所好,並具有警戒色;挅種數量少,因適合捕食者口味而易遭捕食。如果在挅中出現一種突變,使挅的外形和色斑很象挄但沒有其他有害效應,這個突變種因能逃避捕食就會被自然選擇所保留。這種情況在靠隱蔽求生存的動物中是很少發生的,因為增加任何顯眼的標志都會造成大量死亡,但對蝶類來說,它們的活動本身就很顯眼,所以翅上出現一些色斑並不能帶來更多害處,反而會使捕食者難以將挄和挅區分開來。因此,挅種蝶在自然選擇作用下會逐漸演變為擬態種,而且與挄的相似性也將擴大到除色斑以外的形態、行為、氣味以及捕食者借以辨識的任何其他特征上去。但隨著挅個體數的增加,捕食者幼體首次吃到的是挅的機率也在增加。首次吃到的是挄,則該警戒色成為臭味的標志,該捕食者以後便要回避具這種警戒色的個體。但如果首次吃到的是挅,則該警戒色成為適口的標志,將產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如果挅的數目過多、甚至大大超過挄時,這種警戒色將不利於挄和挅兩者的生存。但如果在挄中出現一個能使它在外形上與挅區別開來的突變,這突變便會被自然選擇所保存,因此自然選擇總是迫使挄盡可能地趨異於挅。這樣就形成瞭一種“競賽”:擬者“力求”與被擬者外形相似,但被擬者“力求”與擬者外形相異。

  特點 貝茨氏擬態中的被擬者分佈廣、數量眾多、顯眼並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護方式;被擬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屬分類群的典型色斑,而擬者的則相反;擬者和被擬者經常生活在同一地區和時間,這樣捕食者便難以將二者分清;擬者與被擬者必須非常相似,否則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擬者和被擬者的相似性僅限於可見的形態結構、色斑和行為等,不涉及解剖學特征;擬者的進化從一開始就需要一個大的表型的變化,所以大多數擬態圖案是由單基因控制的;擬態發生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原模型的存在和恰當的突變的產生,也取決於模擬同一原模型的擬態種的數目,在沒有其他擬態種時,擬態容易建立。

  米勒氏擬態 兩種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互相模擬的擬態現象。1879年,由F.米勒提出,故名。

  發生和進化 一個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在捕食者學會回避它們以前,必然會有一定數目的個體死亡,如果兩個不可食物種具有足夠的相似性,則會一起分擔這一死亡率。這對每一種都是有利的。可以假設,兩個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起初各具獨特色斑,個體數量也不同,多的為挄;較少的為挅。與挄相比,挅在捕食者學會回避它之前,死亡數占總數的比例較大。因此,如果挄中出現一個與挅相似的突變,則突變者受捕食的機率比未突變者增加,這突變難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但如果挅中產生一個與挄相似的突變,則突變者受捕食的機率少於未突變者,且對挄種和挅種都有利。當挅與挄的相似性達到一定程度,如果挄種也輕微地增加與挅種的相似性,則這一突變個體比起隻象挄或隻象挅的個體來說便具有雙重的保護性。這類小突變大量積累,便使兩物種向彼此相似的方向發展。

  特點 米勒氏擬態所涉及的所有物種都具有警戒色或其他保護方法;各個物種都是廣佈種,數量差異不會太大;物種間的相互模擬不必象貝茨氏擬態那樣精確,因為模擬的目的不是要騙過捕食者,隻是為增強警戒作用;具有米勒氏擬態的物種很少是多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