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翅目昆蟲的1科。通稱虻,中國習慣上把吸血的、騷擾牛馬等牲畜的虻類稱為牛虻。俗名還有馬蠅、瞎虻、牛蚊子和牛蒼蠅。廣佈全球,除高緯度、高海拔和一些孤立島嶼外,均有分佈,尤以森林和沼澤地區為多。世界已知約80屬3800多種,中國已知有12屬350多種。

  成蟲體粗壯,頭大,翅寬,體長6~30毫米。觸角3節,鞭節端部分3~7個小環節。爪間突發達,呈墊狀,約與爪墊等大。上下腋瓣和翅瓣均發達,翅中央具長六邊形中室,R5脈伸達翅的外緣,遠在頂角之後。口器刺吸式。幼蟲蛆形,頭能縮入前胸節。除頭外,可見11節。第1~7腹節各具4對偽足,形成一圈環狀突起;第8腹節無偽足,具短呼吸管,肛門在此節上開口。卵一般產在植物的葉、莖上,分散或有規則地堆成卵塊。幼蟲期最長,數月或1~2年,齡期6~13個不等,主要孳生在潮濕的泥土中,多為肉食性,並互相殘食。以幼蟲越冬。蛹期較短,1~2周左右,前蛹期1~3天。蛹一般在土表下1~2厘米處,頭部向上。

  成蟲期壽命約1個月。在熱帶全年活動,溫帶和寒帶在夏季活動,6~8月為盛期。成蟲一般都在白天取食,群舞交尾和產卵。刺叮活動的高峰時刻因種類和季節而異。在溫帶和寒帶,多數種類的刺叮高峰時刻在午後,在熱帶和亞熱帶,往往是在黃昏。虻一般喜吸地面動物特別是牛馬的血,也吸人血,有些還吸冷血動物的血。虻的飛行能力強,速度快。虻在吸血時一般喜歡毛色深的動物,特別是黑色和紅色的動物。雄、雌蟲都能吸取植物汁液、花蜜等作為能量的來源。雌虻除少數種類在第1次產卵時不需吸血外,都需要於吸血補充營養之後才能產卵。虻的群舞交尾活動一般不易觀察。在群舞時離地面1~2米或10米以上,幾個或幾十個一群,迎著微風,上下和前後微微移動。這時,可在植物上找到正在交配的成對的虻。虻產卵時停棲在植物上,頭部向下。

  在夏季不長的地區,虻可在短期內大量出現,騷擾吸血,嚴重影響放牧和伐木等工作,並能傳播馬貧血病,造成人和牲畜的水泡性口炎、野兔熱和炭疽,向牲畜傳播紅血球孢子蟲、出血敗血癥以及血寄生原蟲、各種錐蟲和絲蟲,向人傳播羅阿絲蟲。另一方面虻的幼蟲捕食土壤中的多種害蟲,亦可有益於人類。成蟲在中藥中稱“虻蟲”,有破閼積、消癥結的功效。

  本科分3個亞科:距虻亞科(Pangoniinae)、斑虻亞科(Chrysopinae)和虻亞科(Tabaninae)。中國常見的有斑虻亞科的斑虻屬(Chrysops)、虻亞科的麻虻屬(Haematopota)、黃虻屬(Atylotus)、瘤虻屬(Hybomitra)和虻屬(Tabanus),其中虻屬種類最為豐富,且最進化。

  

參考書目

 陸寶麟:《中國重要醫學動物鑒定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