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活化分子轉變為活化分子所須吸收的能量。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顯著影響,有許多經驗的說法。例如,溫度每升高10℃,化學反應速率增加2~3倍即其中之一。此定量規律以及對此顯著的溫度效應的解釋是由S.A.阿倫尼烏斯在1889年首先提出的,稱為指數定律:

kAexp[-Ea/(RT)]

lnklnAEa/(RT)

式中EaA分別為實驗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是化學動力學中極重要的兩個參數;R為氣體常數;T為熱力學溫度。從指數定律看,活化能的變化對速率常數k的影響比指前因子的變化更顯著。由於可用實驗測定不同溫度下的k值,EaA值可分別由1nk對1/T圖中直線的斜率和截距求得(圖1)。

  在反應的條件下,並不是反應物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發生反應。阿倫尼烏斯認為,隻有“活化分子”才能發生反應,而由非活化分子轉變為活化分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就是活化能。但“活化分子”的概念缺乏確切的定義。根據近代理論,兩個分子發生反應碰撞時必須獲得一個臨界構型──過渡態(即“活化分子”),一旦獲得此構型,反應即發生。過渡態具有比反應物分子和產物分子都要高的勢能,或者說反應有一勢能壘。互撞的反應物分子必須具有較高的能量足以克服反應勢能壘,才能達到過渡態的構型,否則分子的碰撞對反應無效,反應不能發生(圖2)。

過渡態中原子間的相互作用能,決定瞭反應勢能壘的高度。勢能壘的存在就是活化能的本質。指數定律中 E a反映瞭反應勢能壘的存在,指前因子 A則與分子的碰撞頻率相關。

  在一定的溫度下,反應物分子中能量的分佈服從一定的分佈定律──玻耳茲曼分佈律。據此,互撞分子的能量有很高值的隻占極少數。因此,反應活化能越大,能達到過渡態的分子的百分率越小,反應的速率就越低,但是由玻耳茲曼分佈律可知,提高溫度,則高能量分子的比例增加比較迅速。這就解釋瞭反應速率的顯著的溫度效應。

  如果一個反應的真正機理並不和計量方程所表示的一致,則由實驗求出的Ea值和A值隻是表觀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