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遵循化學熱力學的規律而給予實際溶液濃度某種校正後的校正濃度,也稱為有效濃度。在核科學中活度是指樣品中某一核素單位時間內發生自發核躍遷的次數,以前也稱為放射性強度。

  熱力學活度(a) 由於電解質溶液中離子之間以及離子與溶劑之間的作用,使溶液的實際濃度與有效濃度不同,因此,在計算有效濃度時必須對實際濃度加以修正,即用一個修正因數乘以實際濃度:

afc

式中c為實際濃度;f為活度系數,它是衡量實際溶液與理想溶液的偏差程度的數值。對理想溶液,f=1;相對於理想溶液具有正偏差時,f>1;具有負偏差時,f<1;隻有對於理想溶液,a才等於c。活度和活度系數的概念是1907年由美國化學傢G.N.路易斯引入化學熱力學的。

  放射性活度(A) 1910年佈魯塞爾放射學會議最先提出以居裡(curie,簡稱居,符號Ci)作為放射性的單位,並定義1居裡為與1克鐳相平衡的氡的數量(標準狀況下約為0.66毫米3)。1930年國際鐳標準委員會建議1克鐳的衰變率為1居裡,取為每秒鐘衰變3.7×1010次,即1居裡等於3.7×1010-1,並建議將居裡推廣應用於鈾放射系的其他衰變產物。1946年美國國傢標準局建議采用盧瑟福(rutherford)作為放射性單位,1盧瑟福等於106衰變/秒,但這個單位沒有通行。1950年國際放射性標準、單位與常數委員會確定居裡可用於任何放射性核素,並說明不再與鐳的衰變率相聯系;定義是:“居裡是放射性的單位,是任何放射性核素每秒發生3.700×1010衰變的量。”1962年國際輻射單位和測量委員會第10A號報告指出:“放射性核素的量”這種說法不確切,建議用活度這一術語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轉變率。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決議:活度的國際單位是貝可勒爾(becquerel),簡稱貝可,符號Bq,1貝可等於1秒-1。實際工作中除放射性活度外,還經常用放射性比活度和放射性濃度。比活度表示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濃度表示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放射性活度。

  在金屬的活潑性、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旋光性、催化劑和生物物質的活性方面都用到activity一詞,中譯名則很少使用“活度”一詞,常譯為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