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化學傢。1898年7月3日生於江蘇省揚州市,1979年7月1日卒於上海。早年赴瑞士和德國留學,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先後在同德醫醫學專科學校、浙江省醫藥專科學校、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及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及研究員。後又三次出國,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先靈藥廠研究院,英國密得塞斯醫院的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默克藥廠等單位任研究員。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國際《四面體》雜志名譽編輯,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

  黃鳴龍早期研究植物化學,曾進行過中藥延胡索、細辛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後來他研究甾族化學,和合作者最先發現甾族化合物中的“雙烯酮酚”反應。該反應可用於合成雌性激素。他在研究山道年類化合物的立體化學時,首次發現變質山道年的4個立體異構體在酸堿作用下可“成圈”地轉變,由此推斷出山道年類化合物的相對構型,使後來國內外解決山道年化合物的絕對構型及全合成有瞭理論依據。他所改良的基希納-沃爾夫還原法,為世界各國廣泛應用,並普遍稱為黃鳴龍還原法,已寫入各國有機化學書刊中。50年代黃鳴龍對中國甾族激素的基礎或應用研究做出瞭重大貢獻。在他領導下,實現瞭七步合成可的松及新法合成地塞米松。他是中國甾族激素藥物工業的奠基人。60年代他領導研制的甲地孕酮,首創甾族口服避孕藥。他和合作者共發表論文80篇,專著及綜述近40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