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適當的濃度和形式存在於介質中,可以防止或減緩金屬腐蝕的一種化學物質或複合物質。也稱腐蝕抑制劑或阻蝕劑。它的用量很小(0.1%~1%),但效果顯著。這種保護金屬的方法稱緩蝕劑保護。緩蝕劑用於中性介質(鍋爐用水、迴圈冷卻水)、酸性介質(除鍋垢的鹽酸,電鍍前鍍件除鏽用的酸浸溶液)和氣體介質(氣相緩蝕劑)。緩蝕劑的保護效果通常用緩蝕效率或抑制效率I來表示:

>

式中V0為未加緩蝕劑時的金屬腐蝕速率;V為加有緩蝕劑後的金屬腐蝕速率。緩蝕效率愈大,抑制腐蝕的效果愈好。有時較低劑量的幾種不同類緩蝕劑配合使用可獲得較好的緩蝕效果,這種作用稱為協同效應;相反地,若不同類型緩蝕劑共同使用時反而降低各自的緩蝕效率,則稱為拮抗效應。緩蝕劑可按作用機理或保護被膜特性進行分類。

  按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分類 可將緩蝕劑分為三類:

  陽極型緩蝕劑 例如中性介質中用的鉻酸鹽、亞硝酸鹽、苯甲酸鹽等。它們能增加陽極極化,從而使腐蝕電勢正移。通常,陽極型緩蝕劑的陰離子移向金屬表面使其鈍化,但是如果緩蝕劑用量不足,反而加劇部分金屬的孔蝕,因此陽極型緩蝕劑又有“危險性緩蝕劑”之稱。非氧化型緩蝕劑(如苯甲酸鈉等),隻有在溶解氧存在的條件下才有緩蝕作用,它的用量不足時,會引起一般的腐蝕。

  陰極型緩蝕劑 例如酸式碳酸鈣、聚磷鹽、硫酸鋅、砷離子、銻離子等,它們能增加陰極極化,使腐蝕電勢負移。通常,陰極型緩蝕劑的陽離子移向金屬表面,通過電化學或化學反應在金屬表面形成沉淀保護膜,抑制陰極過程速率(例如使氫的超電勢大大增加),從而起緩蝕作用。這類緩蝕劑在用量不足時不會加速腐蝕,故又有“安全緩蝕劑”之稱。

  混合型緩蝕劑 例如含氮、含硫和既含氮又含硫的有機化合物、生物堿等,它們對陰極過程和陽極過程同時起抑制作用。這時腐蝕電勢變化不大,但腐蝕電流卻減少很多。

  按緩蝕劑保護被膜特性分類 可將緩蝕劑分成三類。

  氧化膜型緩蝕劑 這類緩蝕劑能使金屬表面形成致密、附著力強的氧化膜,當氧化膜達一定厚度以後(如50~100埃),氧化反應的速率減慢,金屬鈍化,腐蝕速率大大降低。此類緩蝕劑是陽極型的,用量不足將會加速局部腐蝕速率,使用時應特別註意。

  沉淀膜型緩蝕劑 這類緩蝕劑(如硫酸鋅、碳酸氫鈣、聚磷酸鈉)能與介質中的有關離子反應並在金屬表面形成防腐蝕的沉淀膜。沉淀膜厚度一般都比鈍化膜厚(約為幾百至一千埃),膜的致密性和附著力均不如鈍化膜,防腐效果也差。此類緩蝕劑通常和去垢劑合並使用於中性水介質,以防止金屬表面結垢。

  吸附膜型緩蝕劑 這類緩蝕劑能吸附在金屬表面,改變金屬表面性質,從而抑止腐蝕。它們一般是混合型有機化合物緩蝕劑,如胺類、硫醇、硫脲、吡啶衍生物、苯胺衍生物、環狀亞胺等。為瞭能形成良好的吸附膜,金屬必須有潔凈的表面,所以在酸性介質中往往比在中性介質中更多地采用這類緩蝕劑。

  緩蝕劑的選擇 緩蝕劑的緩蝕效果與它的使用濃度以及介質的pH值、溫度、流速等密切相關,因此應根據被保護的對象、環境條件嚴格選擇。緩蝕劑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關註,對緩蝕劑選擇的註意力已轉移到不含重金屬的類型。根據情況有時可選用特殊的緩蝕劑,例如氣相緩蝕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發展起來的,在金屬器械裝運、貯存時使用的緩蝕劑。它們是有一定的揮發性,可以存在於金屬表面的濕膜中,並具有強烈吸附性的物質,如亞硝酸二環己烷基銨,一般制成片劑或浸漬在包裝紙上。

  

參考書目

 鄭傢燊編:《金屬電化學和緩蝕劑保護技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