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含裸露低分子量核糖核酸(RNA)的已知最小病原體。至今隻在植物上被發現。其 RNA是具有很高堿基配對的單鏈團合環形桿狀分子。類病毒與病毒的主要區別是:類病毒不含蛋白質,其核酸的分子量也比病毒的小得多。

  1967~1981年,T.O.迪納發現馬鈴薯紡錘形塊莖病的病原並不是過去認為的病毒,而是一種更簡單的不含蛋白質的RNA,稱為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以後,又陸續發現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黃瓜白果病、菊花退綠綠斑駁病、椰子死亡病、酒花矮化病、鱷梨日斑病等的病原也是類病毒。

  類病毒具有不同於任何已知核酸的特殊結構。PSTV是由359個核苷酸組成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中包括26個由堿基配對組成的雙螺旋區和27個單鏈內環,呈棒狀。它沒有折疊的三級結構,其他類病毒的結構也相似。

  類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後能進行復制。如果用 α-鵝膏蕈堿特異性地抑制細胞核內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Ⅱ,可以阻止這種復制的進行。把多聚酶從番茄中提取出來,可在試管中以PSTV為模板復制出類病毒分子。由此可知,類病毒的復制需要寄主細胞內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類病毒侵染植物後,要經過很長的潛伏期,有時需幾個月到幾年才表現出植株矮化、節間縮短、枝葉向上、果實變形、壞死等癥狀(見圖)。

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癥

  大多數類病毒都很穩定,在田間容易通過農具和手傳染,也可通過無性繁殖傳染後代,有的還通過種子傳染。獲得無類病毒的播種材料是目前防治類病毒的主要方法。類病毒的研究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生命起源、分子結構與生物功能等理論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T.O.Diener,Viroid and Viroid Diseases,John Wiley &Sons,New York et al.,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