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某些真菌與植物根的共生體。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稱為菌根真菌,大部分屬擔子菌亞門,小部分屬子囊菌亞門。菌根真菌的寄主有木本和草本植物約2000種。菌根真菌與植物之間建立相互有利、互為條件的生理整體,並各有形態特徵(見圖),這是真核生物之間實現共生關係的典型代表。蘭科植物的種子萌發,若沒有菌根真菌共生,則不能成苗;杜鵑科植物若沒有菌根真菌的共生,則植物發育不良。

  依據菌根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可將其分為外生菌根和內生生菌根兩類:外生菌根菌絲體在根的外表形成菌套,部分菌絲侵入根皮層細胞間,形成致密的網狀結構,稱為哈替氏網,包在皮層細胞外,通常不侵入皮層細胞內部。這種菌根在森林木本植物中特別普遍,如橡樹、松樹等;草本植物也有外生菌根(如蕎麥等)。中國從松樹、柞樹菌根分離得到外生菌根真菌純培養如牛肝菌屬、乳菇屬和滑菇屬等的一些種,曾回接歐洲赤松獲得成功。內生菌根菌絲體侵入根的皮層細胞內,並形成囊狀樹枝形結構,有這種結構的菌根稱為囊狀-叢枝菌根。它主要是由無隔菌絲的真菌引起,在許多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苔蘚植物中極為普遍。涉及的菌根真菌有內囊黴屬、GlomusAcaulospora、實果內囊黴屬、Gigaspora等屬,這類菌根真菌在農業上有很重要的經濟意義。除無隔菌絲形成的內生菌根外,還由有隔菌絲的真菌如層孔菌屬,絲核菌屬等引起。蘭科等植物形成內生菌根。內生菌根與外生菌根的不同在於內生菌根的菌絲體侵入細胞內部,經受一個胞內發育階段,爾後被寄主細胞消化,這種菌絲被消化和其新菌絲的侵入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而且在寄主細胞間不形成致密的哈替氏網狀結構。

  除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外,還有一類外-內生菌根,它兼有外生菌根和內生菌根的特性,常見於木本植物,如由雜色牛肝菌與松樹等形成的菌根就是典型的代表。

  菌根的作用主要是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范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菌根真菌菌絲體既向根周土壤擴展,又與寄主植物組織相通,一方面從寄主植物中吸收糖類等有機物質做為自己的營養,另一方面又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水分,源源不斷地供給植物。外生菌根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質的能力(如合成維生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植物生長激素、酶類以及抗生素等),不僅能促進植物良好的生長,而且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某些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活史中所形成的子實體,能為人類提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資源(如乳菇屬、紅菇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