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1科。通常為草本、灌木或藤本。葉大多對生、全緣、無托葉。葉片、小枝和花萼上常有針形(稀其他形狀)的鐘乳體。花兩性,兩側對稱,無梗或具梗,通常組成總狀花序、穗狀花序、聚傘花序或頭狀花序,有時單生或簇生而不組成花序,通常具1苞片和2小苞片;苞片通常大,有時有鮮豔色彩,但具頭狀花序的屬常具總苞片而無苞片,小苞片2枚或有時退化;花萼5或4裂,稀多裂或環狀,裂片鑷合狀排列或覆瓦狀排列;花冠合瓣,具長或短的冠筒,喉部多少擴大,冠簷通常5裂,整齊或二二唇形,上唇2裂,有時全緣,稀退化,下唇3裂,稀全緣,裂片旋轉狀排列、雙蓋覆瓦狀排列或覆瓦狀排列,或由於上唇退化而為單唇(如老鼠簕屬);發育雄蕊4或2,稀5,通常後雄蕊較短或消失,著生在冠筒壁上,花絲分離或基部聯合,花藥背著,稀基著,2室或退化為1室,不育雄蕊1~3或缺;花粉粒多型,等極,輻射對稱,或者較少見的是左右對稱,2至多萌發孔,超扁球形至超長球形,子房上位,2室,胚珠每室2至多顆,生於中軸胎座上,花柱單一,柱頭通常2裂。蒴果室背開裂為2果瓣;種子每室1至多顆,通常借助由株柄生出的一鉤狀物稱之為種鉤所彈出,僅少數屬不具種鉤(如叉柱花屬、蛇根葉屬、瘤子草屬、山牽牛屬),胚通常大而無胚乳,稀小而有嚼爛狀胚乳(叉柱花屬)。共250~300屬3000餘種,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但也見於地中海、美國及澳大利亞,有四個分佈的中心:印度-馬來西亞、非洲、巴西及中美洲。中國約有50屬400餘種,以雲南省最多,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和臺灣等省區也很豐富,隻有少數的種類分佈至長江流域。

  本科植物主要生長在熱帶至亞熱帶森林中,尤以濕地或沼澤地方為多。但有些是旱生植物,如假杜鵑屬(見彩圖)、Blepharis屬或老鴉簕屬,其葉及苞片時常多少帶刺。攀緣植物以Mendocia屬、山牽牛屬及其相近屬為代表,其莖表現異常的次生增厚。喬木狀種很少。花的結構明顯地適應於蟲媒傳粉。種子傳播的方式或者是蒴果爆裂而將種子拋出,或者大部分是借種鉤將種子彈出。許多種的種子表面上有鱗片或毛,這些鱗片或毛潮濕時變成膠粘質而粘附在基質上有利於發芽。

假杜鵑,爵床科

  形態解剖上除瞭花粉粒結構變異很大可提供作為一個分屬特征外,最顯著的是本科植物普遍有出現於莖葉中的不同形狀的鐘乳體。毛有腺毛類型和非腺毛類型兩者種。氣孔(器)為石竹型。針狀纖維束見於本科某些種。草酸鈣結晶呈棱柱形、針形或其他形狀。導管很小,偶呈輻射狀,管孔底壁為單穿孔,管間紋孔互列而小,通向薄壁組織的紋孔通常相似,有時伸長。纖維具隔具有單紋孔,長度中等至相當短。

  本科有不少經濟植物:如馬藍,葉含藍色染料,根、葉藥用,治腮腺炎;穿心蓮,莖葉極苦,功能清熱解毒;爵床,全草入藥,治腰背痛、創傷等;孩兒草全草藥用,有去積、清肝火之效;狗肝草,全草藥用,清熱涼血,生津利尿;蝦衣草,亦稱麒麟吐珠,花萼具鮮艷的棕紅色宿存大苞片,供觀賞。

  本科在親緣關系上近於玄參科。科下的系統按G.林道意見分為4個亞科:①瘤子草亞科,胚珠多數;蒴果;無種鉤。主要屬有叉柱花屬、瘤子草屬;②Mendoncioideae亞科,胚珠4,種子不多於2粒,漿果,無種鉤。主要屬有Mendoncia,Gilletiella。產美洲熱帶及非洲。J.K.佈雷默坎普主張單立一個科(Mendonciaceae),位於紫葳科、胡麻科、山牽牛科及狹義爵床科之間;③山牽牛亞科,胚珠2至多數,蒴果,無種鉤。主要屬有山牽牛屬,pseudocalyx,Meyenia及Pounguia。產熱帶地區。P.范蒂赫姆及J.K.佈雷默坎普主張單立一個科,位於紫葳科、胡麻科、Mendonciaceae科及狹義爵床科之間;④爵床亞科(Acanthoideae),胚珠2至多數,蒴果,種鉤鉤狀。分二族:旋轉族(Contortae),花冠旋轉,或不為上升的覆瓦狀。主要屬有馬藍屬(Strobilanthes)、蘆莉屬(Ruellia)、可愛花屬(Eranthemum)及假杜鵑屬;覆瓦族(Imbricatae),花冠上升覆瓦狀,或無上唇。主要屬有Blepharis屬、老鴉簕屬、十字爵床屬(Crossandra)、Aphelandra、穿心蓮屬(Andrographis)、狗肝菜屬(Dicliptera)、Fittonia、齒絲屬(Odontonema)、Juslicia、Belope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