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腦泡的後部分化而成的高級中樞。位於中腦和大腦半球之間,左右各一,包埋在大腦兩半球內,外側以內囊與大腦的紋狀體相隔。左右間腦之間的腔隙為第3腦室,其底部與腦下垂體連接,後上部有松果腺。人的間腦可分上丘腦、背側丘腦、腹側丘腦、下丘腦4部。背側丘腦不僅是感覺的轉換站,也是一個複雜的分析整合中樞;下丘腦是較高級的調節內臟及內分泌活動的中樞。

  上丘腦 位於第三腦室頂部周圍,包括丘腦髓髓紋、韁核和松果腺。前兩者屬邊緣系統,松果腺為內分泌器官。韁核的主要傳入纖維是髓紋,髓紋傳入纖維則來自隔核、下丘腦外側核、視前外側區、丘腦前核及蒼白球;韁核的傳出纖維有韁腳間束(後屈束),止於中腦腳間核及其他結構。韁核與嗅系統關系密切。頂蓋前核接受視網膜、上丘及視皮層的沖動,並發出纖維到背側丘腦。頂蓋前核與視覺關系密切。

  腹側丘腦 位於中腦被蓋與背側丘腦之間,主要含腹側丘腦核,其功能與紋狀體關系密切。

  背側丘腦 又稱丘腦,間腦最大的灰質團塊,位於第3腦室的兩側。每側又被一“Y”字形的白質,即神經纖維構成的內髓板分割為前核群、外側核群及內側核群。髓板內的核團叫髓板內核群。丘腦核群包括:①前核群:包括前腹側核(AV);前背側核(AD);前內側核(AM)。②內側核群:背內側核群(DM)。③中線核群:包括帶旁核;室旁核;復連核;橄欖核。④髓板內核群:包括中央中核(CM);束旁核(PF);旁中央核;中央外側核;中央內側核。⑤外側核群:包括外側背核(LD);外側後核(LP);枕(P)。⑥腹側核群:包括腹前核(VA);腹外側核(VL);腹後核(VP)。⑦後丘腦核群:包括內側膝狀體(MGB);外側膝狀體(LGB)。⑧丘腦網狀核。

  丘腦輻射及內囊 丘腦輻射指連接丘腦和皮層的纖維,包括丘腦皮層纖維和皮層丘腦纖維。此輻射可分4組:前(額)腳──連接額葉與丘腦內側和前側核群;上(頂中央)腳──連接額葉、頂葉與丘腦腹側核群;後(枕)腳──連接枕葉及頂葉與丘腦尾部,包括視輻射;下(顳)腳──含聽輻射和散在的丘腦與顳葉以及腦島的纖維。進出皮層並與腦幹及脊髓相連接的纖維束稱內囊,位於丘腦、尾核及豆狀核之間(圖1)。除丘腦輻射外,還含皮層脊髓束、皮層延髓束、皮層網狀束及皮層橋腦束。內囊分前肢、膝及後肢3部。前肢位於尾核和豆狀核之間,含丘腦前輻射及額前皮層橋腦束;膝位於前肢之後,含皮層延髓及皮層網狀束;後肢位於丘腦和豆狀核之間,含皮層脊髓束、額橋束、丘腦上輻射及皮層頂蓋束、皮層紅核及皮層網狀纖維。皮層血腦投射對丘腦活動起抑制效應。

  丘腦的功能 丘腦不僅是除嗅覺外一切感覺沖動傳向大腦皮層的轉換站,而且是重要的感覺整合機構之一。丘腦在維持和調節意識狀態、警覺和註意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丘腦不僅與一般和特殊型式的激醒有關,而且和情緒聯想有關。某些丘腦核團還可作為運動整合中樞,它接受小腦和紋狀體的投射纖維。

  ①感覺中繼核群:接受特異性感覺的投射纖維,經過轉換後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特定感覺區。此核群包括腹後核及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腹後核是軀體感覺傳入系統中傳導精細觸覺和位置覺的內側丘系,傳導肢體和軀幹痛、溫覺和一般觸覺的脊丘系及傳導頭面部痛、溫覺的三叉丘系的終止點(見神經通路)。然後,再由此核發出纖維至皮層中央後回皮層軀體感覺區。內側膝狀體是聽覺通路上的轉換站,其傳入纖維主要來自中腦的下丘;其投射纖維至聽皮層。外側膝狀體是視覺通路上的轉換站,它接受來自同側顳側和對側鼻側視網膜的傳入纖維;其投射纖維至視皮層。因此,此類核群是將機體所有特定的感覺沖動(除嗅覺外)傳向大腦皮層特定區域,具有點對點的投射關系,從而產生特定的感覺。這些核團向皮層的投射纖維叫做特異性丘腦皮層投射(圖2)。

  外周感受器的沖動,很多在丘腦水平合成或整合,然後再投射至特異皮層感覺區。觸覺、溫覺和痛覺在丘腦水平以下,是分別獨立存在的,但在丘腦以上,這些感覺常融合在一起。因此,皮層與外周感受器不直接發生關系,而是通過丘腦的整合。

  ②大腦皮層中繼核群:包括前核、腹外側核及腹前核。此核群接受來自特異皮層下結構的沖動,經轉換後投射至定位明確的皮層區。前核接受下丘腦最大的傳出纖維束,及來自海馬結構的穹窿。經前核轉換後再投射至扣帶回。丘腦腹外側核接受小腦、蒼白球和黑質的傳出纖維,轉換後投射至中央前回運動皮層。此核是投射至運動皮層的主要皮層下結構,會聚在此核的沖動必然深深影響大腦皮層的運動功能。腹前核雖然接受來自蒼白球和黑質網狀核的投射,但僅部分神經元將沖動轉換後傳入大腦皮層。腹前核與髓板內核及背內側核有纖維連接,因此,腹前核兼有特異和非特異丘腦核的特征。

  ③聯絡核群:主要包括背內側核(DM)、外背側核(LD)、外後核(LP)及丘腦枕。這些核群很少接受上行來的直接投射纖維,而是接受大量的間腦其他核團的纖維,更換神經元後再投射到大腦額葉、頂葉和顳葉皮層聯絡區。背內側核在靈長類和人類最明顯,此核不同部分分別與外側丘腦核、杏仁復合體及顳葉新皮層有纖維連接。在此核水平的軀體沖動常易受內臟活動的影響,從而在皮層產生特殊的感覺。這些軀體內臟沖動一般傳至前額皮層;損毀兩半球額葉,可引起復雜的聯絡障礙及行為改變,表現為更直接和過度的情緒反應。外背側核和外後核主要接受來自腹側核的纖維,與復雜的軀體感覺聯絡機制有關。外背側核主要投射至邊緣皮層和楔前皮層。外後核則與大腦上、下頂葉皮層有廣泛的連接,可能與思維和符號功能有關。丘腦枕與復雜的軀體和特異感覺,特別是視覺和聽覺的整合有關,其投射纖維主要至後頂葉及枕顳皮層。因此,丘腦聯絡核群的主要功能是與各種感覺在丘腦和大腦皮層水平的聯系協調有關。

  ④髓板內核群:是丘腦的古老部分,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等。這些核群與大腦皮層無直接聯系,而是間接地通過多突觸接替更換神經元,然後再彌散地投射到整個大腦皮層。這些纖維常叫做非特異性丘腦皮層投射。此系統能把由腦幹傳來的大多數彌散的易化性信號轉送到大腦皮層的所有部分,從而引起大腦皮層的普遍激活。如刺激此系統中某些特定的點,可以特異性地激活大腦皮層的某些特定區域,這種選擇性激活作用可能在使人的註意力集中到某些精神活動方面起重要作用。此系統不僅可引起大腦皮層電活動的變化,還影響睡眠和覺醒。

  非特異性丘腦皮層投射系統,不僅包括髓板內核,還包括中線核群及部分腹前核。此系統不僅對皮層,而且對額皮層聯絡區也有很大影響,此外,對皮層下結構也有持久的影響,特別是丘腦聯絡核群。有人認為髓板內核群是非特異感覺系統的組成部分,也與痛覺有關。

  綜上所述,丘腦主要接受兩方面的傳入,即外周和皮層的,前者帶來由於機體內、外環境變化而引起的感覺沖動;而皮層投射又將大腦皮層記憶機制和丘腦聯系在一起,並將丘腦置於皮層控制之下。丘腦還與下丘腦和紋狀體皮層下結構有纖維連接,通過此連接,丘腦可影響內臟和軀體效應器。

  丘腦綜合征 因丘腦病變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其癥狀可因損傷部位及范圍不同而異。常見有:對側半身肢體癱瘓,嚴重的體表及深感覺障礙,不可忍受的疼痛,協調功能障礙及血管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及輕度共濟失調;自主神經系統活動障礙;心理障礙等。

  下丘腦(丘腦下部) 見下丘腦。

  腦下垂體 位於間腦腹側顱骨的垂體窩內,以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是重要的內分泌腺(見下丘腦-垂體系統)。

  松果腺 也叫腦上腺,是一小的松果形紅色腺體,位於胼胝體壓部下方,在兩上丘之間(見松果腺)。

  

參考書目

 Georges Schaltenbrand,A.Earl Walker,Stereotaxy of the Human Brain,Georg Thieme Verlag,Stuttgart,New York,1983.

 V.B.Mountcastle,Medical Physiology,Vol.I,The C.V.Mosby Co.,St.Loui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