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農學傢。北魏時(386~534)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曾任北魏青州高陽郡(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太守。他“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寫成《齊民要術》一書而留名於後世。其他生平事蹟不詳。

  《齊民要術》寫作年代,約在西元6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全書92篇,11萬餘字,反映瞭中國古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相當高水準的農業生產技術。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包括瞭西元6世紀以前中國人民所掌握的不少少有關生物學的知識。書中多次提到動、植物遺傳性和變異性的概念。以“性”或“天性”來表示動、植物的某些性狀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遺傳性。認識到桃、李結實遲早、樹齡短長,都是它們內在本性各異所致;梁粟等作物子實的是否容易脫落,也由於世代相傳的本性不同。馬和驢雜交,能否產生後代和後代的強弱也受遺傳性支配。他親自觀察到大蒜、芫菁、豌豆、谷子等易地種植的變異現象,並認為這是由於土壤、地理條件不同而引起的。關於動、植物的形態性狀,書中有不少精確的記述。其中對大麻的性別和繁殖,記述得尤為精確(如說:雄株散出花粉後可將它拔去;如果在散放花粉前就拔去雄株,雌株就不會結實)。根據形態性狀把86個粟的品種加以分類;又從粟的成熟期、稈長、結實率、抗逆性、米質、出米率等來鑒別品種,劃分類型,很有實用意義。書中還記述瞭植物的生長發育特征與農時的關系,以及動物的生長發育狀態與年齡的關系。如把農作物的生育過程分為“生”-“秀”-“成”(熟)3個時期;而從牙齒的生長狀態鑒別馬的年齡更是一種既科學而又是切實可行的方法。用煮沸法測定韭菜種子的發芽力是符合科學道理的。瓜豆混播助長出苗也符合生理互利的原理。根據不同植物種在一起會互相爭光的規律,總結出培育行道樹樹苗的方法:將出芽後的槐樹種子和大麻種子混合撒播,當年槐樹苗和大麻長得一樣高。到大麻成熟時,將大麻割去,留下槐樹苗。這時的槐樹苗又細又長,須縛以木條。第二年在槐苗叢間再撒播大麻種子,迫使槐樹向上生長。經過兩年這樣處理後,到第三年正月就可將樹苗移栽,這樣培育出來的樹苗“亭亭條直,千百若一”。在卷7、8、9中,還記述瞭作曲法、造酒法、作醬法和作乳酪法的共通特點,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當時對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已有相當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