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的一種內分泌腺,分泌多肽類激素,稱為甲狀旁腺激素,主要調節體內的鈣和磷代謝。除瞭在人和一些真獸類,它與甲狀腺有一定解剖學位置關係外,在其他動物,兩者並無密切關係。它與胸腺的關係更為密切,兩者都起源於咽囊。

  自兩棲動物才開始具有真正的甲狀旁腺。它起源於第3、4咽囊,發生變態過程中,當肺代替鰓而成為呼吸器官時,甲狀旁腺也就形成。它顯然與陸地生活有關。魚類沒有甲狀旁腺,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藉以調節體內的鈣代謝。兩棲動動物一般有4個甲狀旁腺,每側兩個,根據其起源於第3、4咽囊分別叫做甲狀旁腺Ⅲ和Ⅳ。這兩個腺體通常相距很近,位於胸竇內,靠近頸外靜脈,在腹側鰓體的尾端,體積很小,呈橢圓形,每個直徑約0.5~1.0 毫米。兩棲動物在甲狀旁腺切除後,血鈣水平下降,但不一定發生肢體搐搦。在爬行動物的蜥蜴類,甲狀旁腺位於頸動脈處(甲狀旁腺Ⅲ)和主動脈弓處(甲狀旁腺Ⅳ)。並和動脈緊密接觸。切除甲狀旁腺的癥狀基本與高等動物的類似,隻是癥狀出現較遲。蠵龜的甲狀旁腺Ⅲ埋入胸腺,甲狀旁腺Ⅳ與後鰓體密切相連。切除後的動物多死於麻痹,而不是肢體搐搦,所以甲狀旁腺對蠵龜體的功能意義尚難肯定。鳥類有兩對甲狀旁腺,起源於第3、4咽囊,雞的甲狀旁腺位於胸腔的上部,靠近甲狀腺;而鴿則離甲狀腺較遠。鳥為飛行動物,需要有浮力的骨骼和為蛋殼形成貯備鈣,其礦物質代謝可能有其特點。鳥的甲狀旁腺有很大的代償性增生能力,在缺鈣時,可見其甲狀旁腺明顯增大。鳥在切除甲狀旁腺後出現的癥狀與哺乳動物的類似。哺乳動物一般有兩對甲狀旁腺。一般都有甲狀旁腺Ⅲ,而有些動物,如豬、鼠,無甲狀旁腺Ⅳ。不同種屬甲狀旁腺的最終位置變異很大。一般甲狀旁腺Ⅲ隨胸腺移動,而甲狀旁腺Ⅳ則與甲狀腺靠近。因而在成年動物,甲狀腺與甲狀旁腺的相對位置與胚胎時相反。在肉食的哺乳動物,甲狀旁腺Ⅲ位於甲狀腺的外側和背側的上端。甲狀旁腺Ⅳ埋入甲狀腺,因而在狗、貓、兔、猴等甲狀旁腺Ⅲ稱為外甲狀旁腺,甲狀旁腺Ⅳ稱為內甲狀旁腺。在反芻動物,牛的甲狀旁腺Ⅲ在胸腺的頭端,甲狀旁腺Ⅳ靠近甲狀腺;羊的甲狀旁腺Ⅳ在甲狀腺之內。人的甲狀旁腺一般有4個,但根據記載也有兩個的,最多的有12個。4個甲狀旁腺組成兩對,分在左右兩側。上面的一對甲狀旁腺Ⅳ位於甲狀腺側葉背側的中上部,通常埋入固有層。下面的一對甲狀旁腺Ⅲ位置變化較大,一般在甲狀腺側葉的下極,但也可隨胸腺降入胸腔或停留在頸動脈分支處。每個甲狀旁腺體積約為6×4×1.5毫米,重約50毫克。

  組織結構 基本類似,主要由兩類細胞組成,即主細胞和嗜酸性細胞。主細胞可分明、暗兩種細胞。明細胞大而亮,數目較多,胞漿中分泌顆粒也多。它是分泌旺盛的細胞。暗細胞小而暗,含顆粒較少,可能是處於靜息狀態的細胞。嗜酸性細胞較主細胞大,數量較少,散在於主細胞之間。其胞漿中有大量嗜酸性顆粒。這種細胞在成年後逐漸增多,功能意義還不清楚,它們可能是退化的細胞。

  甲狀旁腺激素(PTH) 見甲狀旁腺激素。

  分泌功能的調節 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主要受血鈣水平的調節。血鈣水平降低,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血鈣水平升高,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分泌。說明血鈣濃度和甲狀旁腺激素分泌之間有負反饋的關系。鈣離子對甲狀旁腺分泌功能的抑制效應表現在下述幾方面:①抑制使甲狀旁腺激素原轉變為甲狀旁腺激素的酶。②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釋放。③抑制氨基酸摻入新激素的生成。④抑制甲狀旁腺的生長。除鈣以外,鎂具有和鈣類似的作用,隻是其作用較鈣為弱。腎上腺素和其他β-腎上腺素能激動劑有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的作用。維生素 D代謝產物,24,25-二羥維生素d3,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由於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率和血漿鈣濃度之間的負相關隻在一很窄的血漿鈣濃度范圍內(7.5~10.5毫克/100毫升)存在,而且分泌率對鈣濃度改變的反應在輕度的低血鈣范圍內最明顯,所以甲狀旁腺分泌功能的調節要比單純的負反饋概念復雜得多。

  

參考書目

 C.R.Martin,Textbook of Endocrine Physiology,Williams and Wilkins Co.,Boltimore,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