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目蝰科蝮亞科尖吻蝮屬唯一的1種。又名放絲蛇,吊等撲,五步蛇(浙江),棋盤蛇(福建),百步蛇(臺灣),瞎子蛇,懶蛇(江西),翻身花(湖南),聾婆蛇(廣西),犁頭匠(貴州),巖蛟(四川)。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安徽、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等省(區)。全長可達1.5米。頭大,三角形,軀幹粗壯,通身被覆具結節的粗糙鱗片。最典型的特徵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翹起,軀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塊斑20餘個,頭背黑褐色,頭腹土黃色,二色在頭側截然劃分(見圖))。眼與鼻孔之間有頰窩(熱測位器),軀幹中段背鱗21或23行,腹鱗157~170,尾下鱗52~59對,少數成單。生活於山區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陰濕地方,垂直分佈范圍海拔100~1350米。發現於山溪旁的巖石上、落葉間、巖縫中、路邊或茶山草叢中、玉米地內,住宅附近甚或房屋內。無論晴天、陰天或雨天都可以見到,晚上較活躍,白天多盤曲成團,頭枕於中央。以蟾蜍、蛙、鳥和鼠類為食,也吃蜥蜴。春末夏初或秋季交配,8月中到9月初產卵10~20枚,卵白色或淡乳酪色,卵徑40×20~25毫米。母蛇有盤臥卵上的習性,經20多天孵出仔蛇。尖吻蝮體大,排毒量多,平均每次排幹毒量約60毫克:主含出血毒,被蛇咬傷後,內外嚴重出血,常有生命危險。尖吻蝮去內臟的幹制品叫“蘄蛇”或“白花蛇”,是著名的中藥,有祛風濕、定驚搐的功效;肉可供食用。

尖吻蝮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