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植物門的1科,又名紫杉科。常綠喬木或灌木,葉線形或披針形,直或微彎,螺旋狀排列或交互對生,葉柄常扭轉,多少排成二列,上面中脈明顯或不明顯,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氣孔帶,葉內有樹脂道或無。雌雄異株,偶為同株;雄球花球狀或穗狀而單生葉腋,或相互對生排成穗狀花序而集生枝頂,每1雄蕊具3~9個輻射狀或向外一邊排列有背腹面區別的花藥,藥室縱裂;雌球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或苞腋,有梗或無梗,基部有多數覆互狀排列或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1枚,直立,生於花軸近頂端或側生短短軸頂端的苞腋,基部具珠托。種子無梗,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內,或有短梗,生於杯狀肉質假種皮中,或有明顯的梗,包於囊狀肉質假種皮中,僅頂端尖頭露出,當年成熟或翌年成熟。本科各屬染色體基數不一致。x=7、11、12、13。花粉球形,分解的形狀不規則,常見褶皺,外壁兩層,內壁較薄,在外層中可以看出與輪廓線垂直的基柱,表面被有較密的顆粒狀雕紋,輪廓線不平,沒有明顯的萌發孔。

  全科共5屬約23種,除單種屬植物澳洲紅豆杉產新喀裡多尼亞,其他屬種均分佈於北半球。其中紅豆杉屬種類較多,約11種,分佈於歐洲、亞洲及北美洲;中國產4種,分佈於東北至西南。白豆杉屬僅白豆杉1種,特產中國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及廣西。穗花杉屬共3種:臺灣穗花杉特產臺灣,雲南穗花杉產雲南東、貴州與越南,穗花杉分佈較廣,產秦嶺至大別山以南,東自浙江龍泉,西至西藏黑脫。榧樹屬共7種,1種產日本,2種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裡達州,4種產中國,其中長葉榧樹分佈於浙江及福建,雲南榧樹分佈於雲南,巴山榧樹分佈於甘肅、四川、陜西、湖北,榧樹分佈於華東至華中。紅豆杉科植物除少數種類向北分佈到溫帶、向南至熱帶,絕大多數則分佈於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林內,多生於霜線以上,氣候溫涼潮濕、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在85%以上,光照較弱、多散射光的溪旁或水分經常充足的谷地,或其他蔭濕的小環境。多為密林成分,其整個發育階段是在蔭蔽條件下完成的,屬於強耐蔭或嘉蔭的陰性樹種,常隨森林環境的破壞而消失。

  本科植物生長緩慢,材質堅實,硬度大,韌性強,結構細致,紋理均勻,耐腐性強,為制高級傢具、細木工、雕刻及文化體育用具等優質良材。多數種葉色四季深綠,秋季有具紅色或白色假種皮的種子生於葉腋或下垂,很美觀,可作庭園樹。浙江諸暨、東陽等地廣為栽培的香榧(為榧樹的栽培變種),其種子炒熟後味美香酥,為著名的幹果,種子油也可食用。

  紅豆杉科起源較早,根據已有的化石記錄,紅豆杉屬與榧樹屬始見於中侏羅紀,穗花杉屬始見於晚白堊紀,至新第三紀在歐洲、亞洲及北美洲均有分佈,第四紀冰期後,榧樹屬與穗花杉屬在歐洲和歐洲與北美洲絕滅,形成為現代的分佈式樣。

  對紅豆杉科的范圍和系統位置曾有不同意見。施尼(1920)根據種子及其種皮維管束分佈,將三尖杉屬(Ce-phalotaxus)並入紅豆杉科。R.皮爾格(1926)則把紅豆杉科的穗花杉屬並入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久鬥(1931)卻根據雌球花的明顯區別,把穗花杉屬從三尖杉科分出來,作為紅豆杉科一個新亞科。同年久鬥與山本建立瞭穗花杉科(Amentotaxaceae)。塔赫塔江(1956)認為澳洲紅豆杉屬較為獨特,其外部形態和木材結構與羅漢松屬頗相似,將它置於羅漢松科。但多數學者認為紅豆杉科5個屬有許多共同之處,是較自然的分類群。

  弗洛林(1948)根據雌球花具單獨頂生的胚珠,將紅豆杉科提升到目。而H.梅爾希奧等人(1954)則將紅豆杉目提升為紅豆杉綱(Taxopsida)。但這個觀點未得到分類、形態、解剖、胚胎、細胞、生化和植物化學傢的支持,他們幾乎都從各自的研究證明紅豆杉科應隸屬於松杉綱(或目),其親緣關系與三尖杉科和羅漢松科密切。紅豆杉科的胚珠並非真正的頂生而是假頂生,單獨的胚珠是松杉植物雌球花演化的最後階段。

  在中國植物志中,紅豆杉科分為3個族:①紅豆杉族(Taxeae),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有短梗或近無梗,雄球花近球形,不組成穗狀花序,雄蕊的花藥輻射狀排列;種子生於杯狀肉質假種皮中,上部露出,當年成熟;葉螺旋狀排列,不規則兩列或列成二例,上面有明顯的中脈,葉內無樹脂道。包含紅豆杉屬與白豆杉屬。②穗花杉族(Amentotaxeae),雌球花單生苞腋或葉腋,有長梗;雄球花在軸上交互對生,排成穗狀花序,2~6序集生於枝端,雄蕊的花藥向外一邊排列;種子包於囊狀肉質假種皮中,僅頂端尖頭露出,翌年成熟;葉交互對生,排成二列,上面中脈隆起,葉內有樹脂道。僅包含穗花杉屬。③榧樹族(Torreyeae),雌球花成對生於葉腋,無梗;雄球花單生葉腋,雄蕊的花藥向外一邊排列;種子全部包於肉質假種皮內,當年成熟;葉交互對生,排成二列,上面中脈不明顯,下面的氣孔帶極窄,葉內有樹脂道。僅包含榧樹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