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對美國民族學傢L.H.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所作的摘要(以下簡稱《摘要》)。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寫成。這份手稿於1941年在蘇聯譯成俄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九卷出版,中國根據俄文版譯成漢文於1965年出版。馬克思為瞭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探討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態,一向重視原始時代歷史的研究,對有關原始社會的問題作過很多精闢的論述。但當時關於原始歷史的實際材料還不夠,因此,當摩爾根1877年發表《古代社會》之後,馬克思即寫瞭十十分詳細的摘要和許多重要的批語,還補充瞭自己的研究材料。從馬克思的書信和《摘要》本身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並高度評價這本書,打算把它介紹給讀者,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但因逝世而未能實現。《摘要》不是客觀地轉述《古代社會》,而是采取批判的態度吸收它、改造它。《摘要》提出的見解已為 F.恩格斯的 《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1884)所采納。

  馬克思在《摘要》中把《古代社會》一書的結構作瞭重要的調整。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首先作的摘要是第一編“由於發明及發現而來的理智的發展”,即原始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發展的各階段,然後作第三編傢庭形式的發展以及第四編所有制關系的變革,而把第二編社會管理機構的發展放在最後。這就使之在結構上更為嚴整。在標題上改正瞭原著以“觀念的發展”命題的缺點。《摘要》對原著的主要內容作瞭詳細的摘錄,對其中一些錯誤的或不恰當的敘述則予以舍棄。馬克思用橫線、豎線和邊頁標志以及其他符號表示要強調的地方和其他意見,用批語和評論批評原著的錯誤看法,並闡述自己的見解。

  馬克思吸收和肯定原著的合理部分,並加以發揮。他補充瞭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比如,在探討傢庭史發展的第三編,轉述摩爾根關於共產制生活方式因血緣傢庭的需要而產生,繼續存在於普那路亞傢庭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若幹對偶傢庭所組成的大傢庭中時,一再指出南方斯拉夫人和俄羅斯人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大傢族和共產制生活方式,而大傢族在奴隸制開始成為社會制度時,又必然逐漸消逝下去。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夫一妻制傢庭從大傢族中獨立出來的經濟條件,強調瞭一夫一妻制傢庭與私有制、階級的產生的聯系以及這種傢庭中存在的對立,認為一夫一妻制傢庭在萌芽時就不僅包含著奴隸制,而且還包含著農奴制,它以縮影的形式包含瞭一切後來在社會和國傢中廣泛發展起來的對抗。在私有制、階級和國傢的起源問題上,馬克思作瞭許多重要補充。對研究原始社會各階段所有制發展的第四編作瞭詳盡的轉述,在第二編著重指出氏族制度解體和國傢產生的經濟原因。他強調說明摩爾根未能認識清楚的由氏族制度轉變為國傢過程中的階級鬥爭因素,私有制的產生所引起的階級矛盾。在談到雅典國傢形成過程中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時,說明在私有制存在的條件下,氏族社會中領袖與成員因財富不平等而發生利害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引起政治變革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還指出,由氏族制度轉變為國傢,不僅是由於氏族成員在居住上由血緣聯系變為地域聯系,更主要的是由於氏族內部財產上的差異而產生的對抗,除瞭土地和牲畜以外,貨幣資本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奴隸制就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羅馬國傢的形成和社會成分問題,也修正瞭摩爾根的意見,強調說明由於社會內部的階級對立導致氏族制度的解體。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在恩格斯的《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一書中得到瞭進一步的體現和發揮。

  《摘要》以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古代社會》所作的改造,大大地提高瞭原著的科學價值,使它的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始社會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書目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人民出版社,北京,1978。

 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L.H.摩爾根著,楊東蓴等譯:《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