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有關民族問題的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它的研究範圍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和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少數民族所處的3種社會形態;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關係;以及世界各國的民族問題等。民族研究各學科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從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出發,調查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從理論上進行探索,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或建議;;同時以民族研究的各學科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行動,為中國的民族工作服務;為改善中國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的事業服務;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58年於北京成立。全所科研人員218人(1984)。在科研人員中,有19個少數民族成分的科研人員52人,占科研人員總數的23.85%。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以後,參與和負責組織瞭全國范圍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見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積累瞭有關的第一手資料。在完成國傢科研任務的同時,逐步進行瞭學科建設,由原來的3個研究室發展為現在的6個研究室。

  ①民族理論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系統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體系;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和建設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總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民族工作的實踐經驗;有重點地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系統地積累和編纂有關本學科的資料。

  ②民族關系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關系,既要研究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也要研究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對民族關系方面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理論探討,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建議。

  ③民族學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存在的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農奴制社會3種社會形態,寫出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同時對少數民族地區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從民族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並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④民族歷史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包括民族關系史、各民族專史、各民族革命鬥爭史以及少數民族古文字、文獻的研究與整理,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明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共同締造祖國大傢庭的作用與貢獻。

  ⑤民族語言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對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理論揭示各民族語言的發展規律,為正確解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從語言學的角度為民族識別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⑥世界民族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世界上多民族國傢的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貫徹“洋為中用”的方針,為制訂中國的民族政策、進行國際問題研究等工作提供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現在編輯出版3種刊物:①《民族研究》;②《民族語文》;③《民族譯叢》。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設有學術委員會。它的主要任務是:討論民族研究工作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評定民族研究各學科提出的重大科研成果;評定民族研究各學科的科研人員的學術職稱;提出學術活動的建議,推動所內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合作。

  新疆、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青海、廣東、湖南等省、區社會科學院和中央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學院也建立瞭民族研究所。此外,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還設有蒙古民族歷史、語言、文學的研究所;西藏自治區也設有西藏歷史、語言、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