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分佈在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這種分佈特點的形成,與滿族在清代曾是中國的統治民族有關。人口為4299159人(1982)。滿語屬阿勒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由於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習用漢語文。現在,隻有黑龍江某些邊遠的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

滿族

  族源及其衍變 滿族歷史有悠久的淵源。其直系先人為明代女真(亦稱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漢代挹婁與周代肅慎。女真的名稱出現於唐末五代,當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12世紀初,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領阿骨打領導下,起兵反抗遼朝的奴役,並建立瞭金國政權,不久滅遼與北宋,成為與南宋對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接受漢族先進的經濟文化,絕大多數已融入漢族當中。到元代,這些進入中原和散居遼東一帶的女真人,與華北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視為“漢人”。仍留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一帶的桃溫、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的女真人,和分佈於松花江兩岸、黑龍江中下遊以及烏蘇裡江流域、東達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漸演化。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統一而成為共同體。後金太宗天聰九年(1635)正式改“諸申”(女真)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簡稱滿族。

  明廷設治及八旗制度的建立 自明初至明中葉,明廷曾先後在女真分佈地區設立數以百計的羈縻衛所,以女真各部首領為衛所世襲官長,總屬奴兒幹都司。由於女真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各部間兼並掠奪戰爭不斷發生,女真人自明初以來逐漸南遷。建州女真各部遷至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至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南遷後,分佈於明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大拐彎處。東海女真(明代亦稱“野人女真”)散處於建州、海西以東和以北的廣大地區,大體上從松花江中遊以下,迄於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東達海岸。建州、海西兩部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社會上出現的階級對立(奴隸主和奴隸)十分明顯;東海女真發展則比較緩慢,各部間又極不平衡。建州左衛的首領努爾哈赤順應形勢的需要,完成瞭女真各部的統一。

  努爾哈赤(1559~1626),姓愛新覺羅氏。其先世為明建州左衛官長。萬歷十一年(1583),祖父覺昌安(又譯作叫場)、父親塔克世(又譯作他失)在明軍伐王杲之子阿臺之戰中任向導,於戰爭中被殺。努爾哈赤時年25歲,承襲父、祖為建州部首領。他認為,父、祖之死應由別部女真酋長尼堪外蘭負責,遂以父、祖遺甲13付起兵討伐尼堪外蘭,從此揭開瞭統一女真各部的戰幕。萬歷十七年,明廷封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二十三年又晉封為龍虎將軍。自萬歷十一年起,在以後的30年中,努爾哈赤以其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首先把東至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南至鴨綠江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都統一起來。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赤把被合並的女真各部部眾分別編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為基礎的生產和軍事組織“牛錄”之中,並把這種基層組織逐步擴充成為八旗制度。初隻設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各旗的固山額真和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軍事統帥。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

滿族漁民在捕魚

  後金及清朝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國號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師,起兵攻明,數年間先後攻占撫順、遼陽、沈陽等東北重鎮。關於後金政權的性質,學術界較多的人認為是奴隸主政權,也有人認為是封建政權。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後,下令實行“計丁授田”及稍後“分屯別居”等措施,在漢族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生瞭較大變化。主張後金為奴隸制政權說的學者,認為此即滿族社會由奴隸制度急劇向封建制轉化。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進攻明寧遠城受挫負傷,當年八月在沈陽郊外逝世。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於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大清”。隨著轄屬的蒙古歸附各部與漢人俘降人眾日益增多,先後增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和滿洲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進一步推動瞭滿族社會的進步與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順治元年(1644)清軍進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從順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後幾年間滿洲貴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總計自入關至康熙八年,滿洲貴族在畿輔各地強制推行3次大規模的“圈地”,圈占漢民田地17萬多頃。與此同時,相繼推行瞭薙發、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時加劇瞭滿、漢之間的矛盾。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親政後,進行瞭許多改革,如永停“圈地”,獎勵墾殖,整頓賦役,興修水利,大規模地治河治運等。推行這些政策、措施,緩和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獲得比以前較好的生產條件,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從而使滿族在發展經濟、文化和鞏固祖國邊疆等方面,都作出瞭重要貢獻。(見彩圖)

康熙帝(1654~1722)

  經濟方面,從康熙初開始到乾隆初年為止的80年間,僅遼寧地區滿族和漢族人民耕墾的土地面積,就增加瞭5倍多;吉林、黑龍江開墾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積達61萬坰之多。由於大量滿人進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人移往東北地區,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東北3省滿族的農耕技術水平和山海關內漢族地區日益接近或趨於一致。這就使東北地區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餘糧供應關內,而且有大批大豆遠銷國外。其他如柞蠶、人參、鹿茸的產量也有增加。這些都是滿、漢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勞動的成果。

  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從康熙初年起,清聖祖在全國民眾支持下,堅決平定瞭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割據勢力的叛亂,又統一臺灣,並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從而抑制瞭西方殖民主義者對臺灣的覬覦和卷土重來的野心。不久,清聖祖親率八旗勁旅3次出征,擊潰瞭以噶爾丹為首的蒙古準噶爾部貴族的分裂活動,復經雍正、乾隆,三代相繼,長達70年的鬥爭,終於摧毀瞭準噶爾貴族分裂集團,完成瞭全國范圍的大一統。

  在反擊外國侵略鞏固祖國邊疆方面,清朝前期也建立瞭重要的歷史功績。早在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即不斷入侵黑龍江流域中下遊,武裝襲擾與破壞達斡爾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威脅著祖國邊疆的安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諸戰役結束後,清聖祖立即派遣八旗官兵和水師,在東北各民族的配合下,驅逐沙俄殖民者於黑龍江流域之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兩國簽訂瞭《中俄尼佈楚條約》,劃瞭國界,兩國保持瞭100多年的正常關系。18世紀,英國殖民者指使廓爾喀統治者勾結西藏封建領主,武裝侵入後藏。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派遣大兵進藏,與西藏人民共同擊敗廓爾喀軍隊,保障瞭西藏邊境的安全,粉碎瞭英國殖民者的陰謀活動。19世紀初葉,英國殖民者又指使張格爾多次進擾新疆邊境,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派新疆滿、漢官兵,並調東北旗兵往援,在新疆各民族支援下,活捉張格爾,再一次粉碎瞭英國殖民者侵奪中國領土的企圖。

努爾哈赤即後金帝位圖

  以上從康熙初年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臺灣等國內戰爭,實現瞭全國的統一;特別是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戰爭,鞏固瞭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進行瞭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確定瞭對全國各地區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鴉片戰爭以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確的疆域范圍,而且有完整的穩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主權,起瞭關鍵的作用。這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樹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處於組織和統帥的歷史地位,也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化方面,滿族也較過去有瞭很大的發展。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禦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為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紮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湧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傢。早期著名的詞傢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傢”。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反帝反封建鬥爭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為瞭維護其反動統治,對外國侵略者實行投降主義政策,簽訂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不惜割讓大塊領土,出賣瞭中華民族的主權與根本利益,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和統治中國的工具,並勾結和依附外國侵略勢力,鎮壓農民革命。廣大的滿族人民與愛國八旗官兵,與漢族及國內其他各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進行瞭英勇不屈的鬥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以及戊戌變法等歷次重大鬥爭中,滿族人民為瞭保衛祖國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艱苦奮鬥,英勇殺敵,許多人獻出瞭自己的鮮血與生命,壯烈犧牲。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清朝封建君主制的反動統治,得到瞭廣大滿族人民的贊同和支持,一些滿族革命志士積極參加瞭這一鬥爭。例如鮑化南、何秀齋與革命黨人寧武等領導瞭鳳城等地的武裝起義,最後犧牲。滿族的先進知識分子寶崑、田亞斌與同盟會會員張榕(漢軍旗人)所組織的“聯合急進會”提出“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的主張,雖然失敗瞭,但它卻代表瞭滿族人民在辛亥革命中的正確方向。辛亥革命推翻瞭清王朝的統治,結束瞭壓在漢、滿等各族人民身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也徹底摧毀瞭已經腐朽並束縛滿族人民的八旗制度。這對滿族本身的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漢、滿等各族人民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滿族工人出身的關向應,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從1924年到上海參加工人運動起,到擔任八路軍一二○師政委,在20多年的革命實踐中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優秀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二七”大罷工、大連福紡罷工、北伐戰爭以及反對日本修築“五路”的運動等等,都有滿族工人、學生、市民、農民參加。“九一八”事變後,1935年東北抗日聯軍成立,大批滿族人民參加抗日聯軍,一些滿族抗日志士擔任瞭師級以上的軍職,其中陳翰章任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二師師長,率部開展遊擊戰,殲敵數千,最後壯烈犧牲,成為著名的抗日英雄。其他許多滿族指戰員也為保衛祖國獻出瞭生命。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滿族幹部在各級領導崗位上奮不顧身地工作,廣大滿族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解放戰爭,為建立新中國貢獻瞭力量。

曹雪芹像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制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天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滿族的飲食,過去喜吃小米、黃米幹飯與黃米餑餑(豆包);逢年過節吃餃子,農歷除夕必吃手扒肉。滿族的具有獨特風味的“薩其瑪”至今仍是廣大人民愛吃的點心。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滿族居民過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後由窗戶抬出;一般行土葬。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人民好歌舞,每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瞭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見彩圖)

滿族舞劇《珍珠湖》劇照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隻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匯)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群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群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瞭貢獻。

  滿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薩滿教,早期分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清代歷朝皇帝舉行各種祭神祭天典禮,如宮廷薩滿設“堂子”祭天,都用滿語誦經跳神。直到20世紀40年代,在東北的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和愛琿等地,滿族民間仍保有薩滿教。民間薩滿又分以跳神為職業的薩滿和管祭祀的傢薩滿兩種,現已消失。

  建國後的新變化 1949年前,東北地區的滿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掠奪和奴役,以及國民黨反動派的壓榨,生活極為貧困。散居在中原地區的滿族人民也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剝削和歧視,許多人改名換姓,隱瞞民族成分,生活朝不保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滿族作為祖國民族大傢庭中的一員,與全國各兄弟民族一樣,進入瞭一個嶄新的時代。滿族人民同樣享受著民族平等和當傢做主的權利,過去被迫隱瞞民族成分的人,恢復瞭自己的民族成分。盡管滿族分散在全國各地,而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中,都有不少滿族代表。各級各類滿族幹部迅速成長,僅遼寧省就培養瞭近2萬名滿族幹部。到1982年,居於城市的滿族人口,已占本民族總人口的20%。滿族知識分子本來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較高,現在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的滿族學生數量也較多。在各條戰線上,滿族中的模范人物、先進單位不斷湧現,科技、文史、理論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新秀茁壯成長。廣大滿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積極地與各兄弟民族一道為祖國社會主義的四化大業貢獻著更大的力量。

滿族海洋學專傢赫崇本在給中國地球物理科技夏令營營員講海水運動

  

參考書目

 《滿族簡史》,中華書局,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