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傢王夫之的論著。分內外兩篇,各1卷。內篇以論述哲學問題為主,外篇涉及天文、歷數、樂律、醫學等各種自然科學問題。本書內容與《張子正蒙註》互相啟發。

  書中提出“太虛,一實者也”、“氣者,理之依也”、“盡器則道在其中”等命題,論證瞭世界是統一於物質的客觀實有,對理氣關係、道器關係等作瞭樸素唯物論的深刻闡述;從認識論角度分析瞭所謂“無”不過是對“有”的否定說法,以“無”僅是相對於“有”而言的辯證理解,否定瞭唯心主主義關於“以無為本”的本體虛構。書中提出“盡器難矣”的深刻思想,認為“盡器則道無不貫”,強調認識必須從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體真理。

  書中駁斥邵雍的形而上學兩分法,深化瞭樸素辯證法的矛盾觀和發展觀,認為在“缊而化生”的物質過程中,陰陽、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兩端”,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結、互相滲透,“實不空虛”,“靜者靜動”,“聚於此者散於彼,散於此者聚於彼,濁入清而體清,清入濁而妙濁”。從而表明任何對立統一,既不是“判然分而為二”,又不是“合兩而以一為之紐”。

  書中運用“天地之化日新”的觀點肯定自然史和人類史都是進化的,都是舊的消亡、新的誕生的過程。“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就會枯槁而死。至於人類的祖先則由“植立之獸”進化而來,人類的歷史有一個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進化過程,而這一進化過程中還會出現曲折和倒退。《思問錄》中的許多卓越創見,反映瞭王夫之對宋明道學的批判總結。

  《思問錄》被收入金陵刻本《船山遺書》,1950年古籍出版社新出瞭校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