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宗教藝術遺跡的總稱。共400餘處,尤以大吳哥王城、吳哥寺、巴壤寺和班迭斯雷寺最為著名。始建於真臘帝國全盛時期的9世紀末葉。這個帝國興於6世紀,經歷瞭600年的繁華。初奠都洞裏薩湖畔,9世紀末遷都吳哥。吳哥古跡便是這時期的藝術創造。

  大吳哥王城亦稱“吳哥通”,是當時的都城。位於今暹粒省東部。王城呈正方形,周長達12公裡。石砌城牆高7米,寬亦7米。牆外有濠溝和護城河。城門之上建石塔,塔飾大佛。門外左右排列天神兩列,各高高2米,共54尊。城內有寺塔、皇宮等一系列建築群。巴壤寺即為其中之一。

  巴壤寺是建在城中心的佛寺。寺門東向。始建於12世紀末。三層方形臺基上,各層有回廊,廊內飾淺浮雕和小石塔。第三層臺基上所立中心大塔,高45米。周圍繞以16座中型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完整的塔群。大塔上部雕有“濕婆四面神像”,居高臨下,環顧四野,具有神秘玄思的意味,也反映出佛教與印度教的融合。

  吳哥寺,又稱“小吳哥”。位於大吳哥王城南郊。始建於國王蘇裡亞跋摩二世時。平面設計猶如大小四個“口”字相迭套,形成裡外三層。第一層臺基東西長215米,南北寬180米。有六處入口通向第二層臺基,這層臺基長115米,寬100米,比第一層高出7米。第三層臺基為正方形,邊長75米。圓心為大塔,離地面65米。四隅各有相同形制的一座小塔。第二層臺基四隅亦然。所以吳哥寺共有九塔,今惟存第三層之五塔。整體設計體現瞭佛教須彌山世界的思想,成為宇宙中心之象征。

  班迭斯雷寺裡外繞以三道圍墻,主體建築為三座並列的石塔。三塔南北向呈一字形,建於同一座臺基上,相間1米。石塔拱門之上的楣石飾有精致的淺浮雕。

  吳哥古跡的雕刻藝術成就極高。吳哥寺各層回廊內側皆飾淺浮雕,覆蓋面長達800多米,內容多關於佛教、印度教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描繪,也穿插許多世俗生活場景。畫面層次分明,裝飾效果極強。其圓雕作品以“吳哥式微笑”的風格著稱。

  13世紀末,真臘帝國又遷新都。吳哥王城的繁華逐漸被埋在熱帶叢林之中。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發現。(見彩圖)

柬埔寨吳哥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