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齊索姆

  美國分析哲學傢。1916年11月27日生於美國麻塞諸塞州。1940年在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19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2~1946年在美國海軍中服役,1947年任教於佈朗大學,1953年起任教授。他擔任過美國國哲學協會東部分會主席、美國形而上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研究會主席。他的著作涉及認識論、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等領域,主要有:《感知:哲學研究》(1957)、《人的自由和自我》(1964)、《認識論》(1966)、《標準問題》(1973)、《人和對象:形而上學研究》(1976)、《第一人稱:試論指稱和意向》(1979)等。

  齊索姆在哲學思想上受過F.佈倫塔諾(1838~1917)、E.胡塞爾和A.邁農的影響,但受L.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思想和牛津學派的影響最大。他贊同日常語言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許多哲學命題違背日常語言的用法,以致造成混亂,如果正確表述,就能消除這種混亂。因此,他與J.奧斯汀等人一樣,非常重視分析某些與認識有關的詞,如“感知”、“知道”、“相信”、“顯現”等等;而且他還與P.F.斯特勞森等人一樣,也非常重視對形而上學的研究。他對邏輯經驗主義較多地持批判態度。

  在認識論上,齊索姆贊同“基礎論”的觀點,認為人所擁有的知識是一個結構,它的各個部分相互連結、相互支持,但整個結構都建立在它的基礎上,而人們對“所與”的領悟,即對“感覺”、“感性印象”、“感覺材料”以及“現象”等等的領悟,便是知識大廈的基礎。他批駁R.卡爾納普和B.佈蘭夏德的“貫通論”觀點,認為前者沒有把證明的標準和真理的條件區別開,後者錯誤地把無矛盾性看作證明的充分條件。他還追隨G.賴爾批駁“感覺材料的謬誤”,即那種認為我們所能感知的隻是感覺材料,不是物質事物本身的觀點,指出這是割裂現象和物質事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