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皮阿熱

  瑞士心理學傢、發生心理學奠基人、發生認識論創始人。又譯皮亞傑。1896年8月9日生於納沙泰爾,1980年9月16日卒於日內瓦。從1926年起先後任納沙泰爾大學、日內瓦大學、洛桑大學教授;從1940年起主持日內瓦大學實實驗心理學教研室和心理學實驗室;1955年創立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

  發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兒童智慧的產生和發展。皮阿熱在20年代就重點研究兒童的言語和思維。他認為,要理解兒童的邏輯思維,首先要從分析他們的言語開始;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應用對象的行動是兒童思維形成和發展的源泉。在30~40年代,皮阿熱從生物學立場出發提出瞭智慧運演概念。他認為,心理的發展和機能是在個體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中完成的。他把心理發展理解為同化和協調的統一,並指出同化和協調是機體適應外部環境的兩種相互聯系的機能。同化使機體的行為圖式從外部環境中吸收東西,把外部環境中新的因素納入發展著的機體中;協調使機體的行為圖式改變,以適應外部環境。在皮阿熱那裡,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被看作是主體對客體的平衡,運演結構的形成是主體和客體平衡的最高形式,智慧就其實質來說是運演系統,而機體與環境的平衡是借助於運演系統實現的。從發生學上看,運演是由外部對象的行動(例如,推動或分開對象的行動)派生的,是內化瞭的行動。它在腦中是簡化瞭的、以言語(思維)活動為特征的內部行動。各種運演的協調一致構成結構的整體,即系統。運演系統有可逆性,對每一運演來說有同它相對稱的或相反的運演;這種相對的運演以原初的運演的結果為出發點,並能恢復原來的情境或狀態。皮阿熱以運演為標志而把兒童智慧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即2歲以前為感知運演階段、2~7歲為前運演階段、7~12歲為具體運演階段、從12歲起為形式邏輯運演階段。

  皮阿熱在發生心理學的基礎上創立瞭發生認識論。發生認識論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出發點,探討科學認識的產生和發展,並廣泛地應用瞭現代邏輯和數學的材料,強調在經驗條件變化的影響下主體關於客體的知識不變性增強的原則。

  皮阿熱對發生心理學的研究在學術上是有貢獻的。他通過大量實驗研究,在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問題上查明瞭許多客觀事實。但由於他的指導原則隻是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不包括主體的社會實踐,所以對一些客觀事實(如心理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的解釋有局限性,帶有自然主義的和生物學化的傾向。相應地,他的發生認識論也有片面性,因為他試圖從個體的活動中引申出知識的客觀內容,沒有考慮到人的認識過程具有社會歷史性。

  皮阿熱的主要著作有:《兒童的語言和思維》(1923)、《發生認識論原理》(1950)、《結構主義》(1968)、《兒童心理學》(與B.英海德合著,1969)、《發生認識論》(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