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嶽霖

  中國現代哲學傢、邏輯學傢。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後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嶽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瞭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瞭《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1949年後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寫過一些哲學和邏輯論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論著反映瞭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瞭“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范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嶽霖肯定有獨立於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於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范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嶽霖認為,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嶽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瞭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並培養瞭許多邏輯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