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國形成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強調意識的整體組織性,反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元素。“格式塔”是德文 Gestalt的音譯,有結構、形狀、完全或整體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把格式塔心理學意譯為完形心理學。

  1890年奧地利學者 C.von艾倫費斯(1859~1932)最初使用“格式塔”概念,但他並沒有提出系統的理論。格式塔學派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傢M.韋特海默(1880~1944)、W.柯勒(18887~1967)、K.考夫卡(1886~1941)。韋特海默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視覺的實驗研究》,被認為是這個學派創立的標志。1921年他們創辦瞭《心理學研究》雜志,作為這個學派的正式刊物。

  格式塔學派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把意識分析為經驗元素,但不反對研究意識;它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把行為分析成“刺激──反應”基本單元,但不反對研究行為。它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作為完整單位的直接經驗,是不加控制和分析就能自然而然觀察到的完整的現象,即格式塔。在研究方法上,它並不一般地反對內省方法,而是反對把完整的意識現象作為人為的元素加以分析的內省方法。它強調在特定控制條件下的自然觀察方法,即所謂現象主義實驗法的作用,並運用這種方法研究知覺、記憶、思維、學習等各種心理現象,尤其是對知覺進行瞭大量研究,認為這些研究都證明存在著格式塔現象。格式塔學派強調心理、意識活動的整體性和現象性,主張每一個格式塔現象都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它的性質不能由任一個別元素或組成部分說明,認為各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都取決於整體。這種以現象形態存在著的格式塔,無須分析即可從直接經驗中得到。在心理和大腦的關系問題上,這個學派還提出所謂同形論,認為經驗到的格式塔的空間秩序結構和作為基礎的大腦過程分佈的機能秩序總是同一的。

  格式塔學派常常利用現代物理學中有關場的觀點論證其整體性理論。它的另一代表人物 K.勒溫(1890~1947),在場論基礎上又利用拓撲學、向量學的基本原理,試圖建立能進一步說明和發展格式塔理論的數學模型。他提出的所謂“拓撲心理學”擴大瞭格式塔學派的研究領域,更多地涉及有關人格和社會心理學的問題。

  格式塔學派為強調心理現象的完形性,而把完形看成是非歷史的、先驗的,這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但在一些具體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上,這個學派取得瞭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如對似動知覺、創造性思維、頓悟學習和人格問題的研究等。目前在西方心理學中,這個學派已經解體,但它的成果對於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藝術心理學以及科學哲學等領域仍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書目

 K.考夫卡著,傅統先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商務印書館,上海,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