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的哲學傢。生平事蹟不詳。他曾與墨子辯論政治問題,與孟子辯論人性問題。《墨子·公孟篇》和《孟子》中的《公孫醜》、《告子》等篇保存瞭他的某些言論片斷。後世對告子的瞭解,主要通過《孟子》書中有關告子言論的記載。告子持性無善惡的主張。他說:“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無善,無不善也”。又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他認為,人性就是生來具有的飲食男女的自然本能,社會道德德的善惡屬性是後來才有的。在先秦人性論中,把人性歸結為自然本能的,還有老子、莊子和荀子。荀子認為,自然本能的人性是惡的,必須用道德來改造。老子和莊子則認為,隻有這種人性才合乎自然,用道德來改造就違反瞭自然。告子和他們不同,既不認為人性是惡的,也不反對用道德來改造。他著重說明道德並非天賦,而是後天人為的結果。他把人性比做杞柳,把道德比作杯盤,認為人性可以納入道德規范中來,如同人們可以用杞柳來制作杯盤一樣。告子關於道德起源的看法,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但他把人性歸結為與動物類似的自然本能,依然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