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思想傢李贄的重要著作。《焚書》共6卷,包括書信、雜述、史論、詩歌等。第一次刊行於萬曆十八年(1590),後遭禁毀。流傳的《焚書》是後人重新編輯刊行的。《續焚書》共5卷,是李贄死後由其門人汪本鈳編輯,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刊行的。內容不及《焚書》重要,但也是研究李贄思想的重要資料。1960、1961年中華書局分別重新校點出版。1975年又根據明人顧大韶編的《李溫陵集》做瞭校改和增補,合為一冊出版。

  李贄《焚書··自序》中說,《梵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梵書》由此得名。又說:“夫欲焚者,謂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謂其入人之心也”。因此明知將遭焚毀,也要刊行於世。《焚書》、《續焚書》的鋒芒指向中國數千年來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儒傢傳統說教,向束縛人們思想的程朱理學提出大膽的懷疑和公開的批判。書中反對把孔子當做偶像崇拜,指出“孔夫子亦庸眾人類”,“《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李勢揭露那些假道學不過是些“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欺世獲利、患得患失,“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偽君子。《焚書》問世後,觸怒瞭封建統治階級及其禦用文人,統治者不僅將李贄誣害致死,且下令“將李贄刊行諸書,並搜簡其未刊者,盡行燒毀”。李贄的書雖遭明清兩代封建統治階級禁毀,但仍流行不絕。20世紀初,《焚書》又重新印行,它啟迪瞭“五四”時期的進步思想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