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勞動體系中基於協作的專業劃分方式。

  分工的產生和發展 分工是在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產生的。人類社會起初隻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後來由於天賦、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出現瞭自發地或自然地產生的分工。這種“自然地產生”的分工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分工。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分工是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那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出現瞭3次社會大分工:第1次是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離,形成瞭專門從事農業或牧業的勞動者;第2次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瞭專門的工匠和獨立的手工業者;第3次是商業的出現,產生瞭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在3 次社會大分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瞭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見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和對立。隻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形成為真實的分工,社會分工同自然分工的主要區別是:①它不再是按性別和年齡等生理特點、局限於傢庭范圍內的物質生產勞動的分工,而是按勞動類型和形式在社會范圍劃分的具有廣泛性的勞動分工;②不再是偶然存在的勞動分工,而是具有固定性專業劃分的、穩定存在的社會性分工;③是受著私有制、階級對立制約著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突出地表現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在階級社會中,勞動人民被排擠於從事腦力勞動之外,社會分工具有明顯階級對立的性質。馬克思把這種勞動者被迫從事某種勞動、固定在一定勞動活動中的專業分工,稱作“舊式分工”。

  社會分工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社會分工決定於生產力水平(包括生產工具的類型和特點)和生產關系性質。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分工具有不同的特點、形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生產規模狹小、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社會分工處於不發達的較低級的階段。封建社會農業中的分工由於土地的小塊經營而受到瞭阻礙,在工業中,各手工行業內部根本沒有實行分工,而各手工行業之間的分工也是很少的。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瞭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主要表現在:新的生產領域和生產部門的增加,企業或工廠內部分工的出現,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在整個社會中形成復雜的分工體系,並把分工擴展到國際范圍,出現瞭國傢間的分工。資本主義的專業化分工使階級社會分工所具有的固定化的性質獲得瞭自己最充分的表現,勞動者個人完全屈從於分工。

  社會分工的類型 社會分工是一個有著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復雜體系。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各個國傢具體情況不同,社會分工的體系也不同。一般地說,社會分工按不同種類、內容可區分為:①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分工。②生產勞動中的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的分工。③社會物質生產勞動包括:一般的分工,即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各大生產領域的分工;特殊的分工,即同一生產領域不同生產部門的分工;個別的分工,即企業或工廠內部的分工。④精神生產勞動包括政治領域、科學研究領域、文化教育領域之間的分工以及各個領域內部的分工。⑤在非生產勞動的分工中包括社會具體管理領域、社會服務領域、商業貿易領域之間的分工以及各個領域內部的分工。⑥社會分工還分為國內社會分工和國際社會分工、社會的基本分工和非基本分工等。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分工之間犬牙交錯、相互制約,社會制度不同,各種分工具有的內容和性質也不盡相同。

  社會分工的作用 社會分工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3頁)。具體表現在:①對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講,分工就是生產力。分工是提高勞動效率和技術水平的有力手段。分工和聯合是互為條件的,分工的發展推動著生產過程的統一、聯合、協作,形成社會化的生產,並不斷開辟著新的生產領域。分工發展的程度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分工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生產力發展程度較低的條件下,由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夠有時間專門從事科學、文化的活動,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創造瞭條件。沒有分工,就不會有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②分工是私有制、階級產生的重要條件,是階級社會各種對抗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產生瞭社會分工,使一部分人占有瞭生產資料,專門從事政治、社會管理,成為統治的剝削階級;另一些人因為喪失瞭生產資料,隻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成為被統治被剝削的階級,從而產生瞭階級對立。馬克思指出:“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工愈發達,積累愈增加,這種分裂也就愈劇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3頁)。分工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城市和鄉村的分離以及城鄉利益的對立,從而也引起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分裂。這種自發的分工不是出於自願的,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使人的活動喪失主動性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1頁)。③固定性的分工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被封閉在狹窄的專業活動范圍之內,為瞭訓練某種單一的活動,其他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瞭犧牲品,造成畸形發展的“片面的”人。

  固定性分工的消滅 固定性分工同私有制、階級對立相聯系,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是必然存在的現象。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消滅,它也必將歸於消滅。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展的必然。勞動的專業化分工是生產的必要環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決不會被消滅,相反地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將得到不斷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消滅瞭私有制、階級對立,消滅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對立,從而也就消除瞭社會分工的自發性和對抗性。社會分工必將得到協調的發展,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的推動力。一定階段上存在著的固定性分工殘餘和三大差別將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最後歸於消滅。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舊式固定性分工而勞動專業化分工高度發展的社會,人們在新的社會分工形式下將獲得全面的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