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傢。初名絳,字甯人,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亭林鎮人,學者尊稱亭林先生。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9歲加入政治性的學術團體“複社”,議論朝政,反對宦官權貴。清兵破南京後,他志謀恢復,更名炎武,曾曾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鬥爭。抗清失敗,曾化名蔣山傭,避禍於江南。入清以後,不肯做官,拒絕清政府博學鴻儒科和明史館對他的征召。他奔走於大江南北與下層社會聯系,和江湖豪傑結成秘密團體,進行反清活動。晚年在陜西華陰定居,致力學術,終老於山西曲沃。他學問極博,對於國傢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經史百傢,以及音韻訓詁之學,無不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文集》等。

  在政治思想方面,顧炎武對君權持批判態度,反對把皇傢的利益和民眾的利益等同起來。他用“國”和“天下”兩個概念來區別一傢一姓的王朝和屬於人民的天下。認為皇帝一傢一姓的滅亡叫做亡國,而政治腐敗,人民受苦,謂之亡天下。他認為“保國”是皇帝貴族和大臣們的事,“保天下”則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他還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認為皇帝是為民而設的,皇帝和其他各級官員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不能凌駕於他人之上。皇帝作為群眾的代表,料理國傢事務,沒有時間種地,應該給予俸祿月錢,稱之“祿以代耕”。皇帝絕對不能自視特殊,更不應該“厚取於民以自奉”。顧炎武反對君主獨裁,認為君主獨裁必將導致:①嚴刑峻罰,危害人民。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傢,靠一個人來統治,勢所不能,獨裁者必然依靠嚴刑峻罰來維持統治,必然危害人民。②廢官用吏,小人得志。在君主獨裁政治下,皇帝不信任大臣,必然“廢官而用吏”,宵小之徒將會因此得志,誤國害民。為瞭矯正君主獨裁之弊,他提出瞭分權思想。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實行過的封建制度和正在實行的郡縣制度,兩者都有弊病,“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要消除兩者的弊病,就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亭林文集》卷一《郡縣論一》)。具體做法是加強地方官的權力,允許地方官實行世襲制度,以分散皇帝的權力。他不是要恢復封建制度,而是要在郡縣制的條件下保存一點“封建之意”,以避免“郡縣之失,其專在上”的弊端。他不贊成法傢政治,主張“正人心,厚風俗”,以“禮義廉恥”之道教化人民。

  在學術思想上,顧炎武反對理學空談,主張學以致用,學術為政治服務。指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同前書,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在哲學上,顧炎武的世界觀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他贊成“太虛”、“氣”、“萬物”一體的學說,認為“氣”是宇宙的實體。對於歷來“道”和“器”的爭論,他贊同“道寓於器”的觀點。他的抗清民族主義立場和學以致用的治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