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伊斯蘭世界為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復興伊斯蘭教的一項政治主張。主要宣導者是阿富汗人哲馬魯丁·阿富哈尼。他認為伊斯蘭教是精神上的同盟,為求宗教的復興,一切穆斯林聯合起來,在一個哈裏發領導下,共同反對基督教國傢的進攻。

  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加緊對伊斯蘭教國傢進行侵略,伊斯蘭教的思想傢們感到伊斯蘭教有被西方基督教國傢消滅的危險;而伊斯蘭教國傢內部,封建制度亦發生嚴重危機。因此,一部分穆斯林知識份子根據《古古蘭經》中關於“眾信士都是兄弟”的思想,號召穆斯林團結起來,反對侵略、挽救伊斯蘭教。自此,逐形成泛伊斯蘭主義運動,並在伊斯蘭世界逐漸發展。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①自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這一時期中,奧斯曼帝國利用泛伊斯蘭主義維持自己的軍事封建統治,但由於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泛伊斯蘭主義的宣傳受到抵制。同時,伊斯蘭教內部出現瞭以哲馬魯丁的弟子穆罕默德·阿佈杜為代表的現代改良運動。按其思想乃瓦哈比派、蘇非派、穆爾太齊賴派唯理思想和近代歐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泛伊斯蘭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以利比亞賽努西派為代表的蘇非主義的兄弟會組織。賽努西派起源於19世紀中葉,以紮維亞為傳教中心,創始人為阿爾及利亞人穆罕默德·本·賽努西。該派以利比亞為基地,傳播到不少地區。在法、意等國侵略利比亞時,該派曾組織群眾進行抵抗。

  ②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24年哈裡發制度被廢除。這一時期,泛伊斯蘭主義遭受嚴重挫折。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瞭同盟國一方,戰爭失敗以後,哈裡發的地位一落千丈。1924年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廢除瞭哈裡發制度,於是泛伊斯蘭主義者先後在開羅、麥加等地召開會議,商議恢復哈裡發制度問題。但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進行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恢復哈裡發制度終成幻想。

  ③自土耳其廢除哈裡發制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哈裡發制度被廢除後,凱末爾采取的一系列的民族、民主革命措施,引起全世界穆斯林的很大震動。1926年泛伊斯蘭主義的國際組織──世界伊斯蘭大會在麥加成立,1931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瞭第二次世界伊斯蘭教理事會,選出瞭巴勒斯坦穆罕默德·艾敏·侯賽尼為第一任主席。

  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伊斯蘭教國傢紛紛獨立,泛伊斯蘭主義運動也發生瞭新的變化。它不再是一個統一領導的運動,而變成一個具有不同特征的多中心的運動。泛伊斯蘭主義者號召全世界穆斯林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和猶太擴張主義的侵略,但不再反對基督教,而是與其他宗教展開對話,希望以這種方式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同時,提倡伊斯蘭文化學術研究,出版書籍,召開學術會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