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斯蘭高等學府。本部在開羅,許多省市設有分校。前身為建於972年的開羅清真大寺。據傳,後為紀念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宰海拉而易名愛資哈爾(意為“佳麗的”,法蒂瑪的愛稱)。該寺建成之初,即有教法學傢在寺內講學並研究和討論教法問題。1171年法蒂瑪王朝瓦解後,薩拉丁確立瞭遜尼派在埃及的統治。愛資哈爾的研究課題進一步增多,國內外穆斯林青年紛至遝來。13~16世紀,愛資哈爾進一步發展成為學習和研究伊斯蘭教的中心,培養瞭許多傑出的學者。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國拿破侖軍隊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埃及,愛資哈爾又成為埃及教育界反對侵略爭取獨立鬥爭的思想陣地。19世紀後期經長老穆罕默德·阿佈杜的改革,其古老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逐步現代化,學科門類相應增加。現在該校除學習與研究伊斯蘭教的院系外,還設有阿拉伯語、工、農、醫等30多個院系。約有學生12萬人。20世紀30年代,中國穆斯林先後派瞭數十名青年前往學習。80年代初,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開始向該校派遣留學生,學習伊斯蘭教宗教學科和阿拉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