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伊斯蘭教哲學傢、音樂理論傢。生於中亞錫爾河畔一個小村。在傢鄉度過青少年時代後,到巴格達受教於哲學傢、基督教徒約翰納·本·海蘭。除精通伊斯蘭教義學、邏輯學、倫理學外,還通曉醫學、數學、物理、化學等。他曾應哈木丹尼王朝統治者賽義弗·道萊之邀,在敘利亞的阿勒頗與有關學者研究學問,並翻譯和註釋瞭大量古希臘哲學傢的著作。象當時的許多哲學傢一樣,企圖把亞裡斯多德和柏拉圖的哲學思想結合起來,主要是採用亞裡斯多德的邏輯學和柏拉圖的世界一般圖景,使其融合於伊斯蘭哲學思思想之中。他認為哲學是研究萬有的科學,是唯一的、包羅萬象的科學,隻有通過哲學才能獲得對宇宙的完整概念,也隻有精通哲學才能接近安拉。他把哲學分成理論的哲學和實用的哲學。前者包括物理學和數學等;後者就是倫理學。他認為安拉是第一因和目的因,是高尚完美的,是真實的;安拉永恒不變,是純粹的精神和純粹的至善。因此,凡用來敘述安拉德性的詞,都是專用的。因為這類詞說明瞭安拉的本體以及安拉與宇宙萬物的關系。他受柏拉圖“流溢說”的影響,認為宇宙萬有自安拉流出,安拉流出瞭理智、世界靈魂和物質。

  在靈魂觀念上,他認為人類靈魂的各種能力是一個有等級的系統,其最高的能力是思維,它能辨別是非、善惡。人類的思維最初潛伏在靈魂中,借助各個感官認識事物,獲得知識和經驗。人死後,靈魂將獲得自由,同類相從,尋找各自的歸宿。他重視人的知識和道德關系,認為人隻有同時具備知識、思想、道德和技能四個條件,才會幸福。道德的好壞和知識的多寡,決定人們判斷行為善惡能力的高低。人類的道德隻有在宗教化的國度裡,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一個人在現世生活中的知識程度愈高,其後世的品級也就愈高。

  他受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的影響,在《市民政治》一書中,提出瞭關於城市的概念。在他設想的城市裡,社會的目的是為瞭公民的幸福,而人的最高目的是要證悟與安拉的同一。他理想中的君主是道德上和才智上十全十美的人。公民應具有科學、哲學和政治上的教養。他寫過3部音樂專著,其中《音樂大全》一書,被譽為阿拉伯音樂著作的最高典范。他創作的頌歌,至今仍為伊斯蘭教蘇非主義毛拉維教團的修道者們所詠唱。

  一生除翻譯和註釋瞭大量的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外,還著有《哲理的寶石》和《優越城居民的意見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