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傢方以智的哲學著作。撰於清順治九年(1652)前後,代表作者後期思想。全書除《開章》及《記》以外,有《擴信》、《三征》、《反因》、《顛倒》、《全編》、《張弛》、《象數》、《所以》等26篇,約10餘萬字。關於“東西均”之名,《開章》作瞭解釋:“均者,造瓦之具,旋轉者也”,“樂有均鐘木”,“均固合形、聲兩端之物也,古呼均為‘東西’,至今猶然”。意為旋轉的陶鈞、調節樂器的均鐘木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對立兩端的統一。方以智認為東西、華梵之學也應經“烹”““煮”而“合一”。主張“以禪激理學,以理學激禪,以老救釋,以釋救老”,把儒、釋、老融會貫通,“今而後,儒之,釋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閡受也”。

  《東西均》為會通華梵、古今之學而提出“二而一,一而二”的論點。強調“盡天地古今皆二”,把“相因者皆極”看作是“天地間之至理”。同時又指出:“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者”,事物都是“兩端中貫”、“相反相因者,相捄相勝而相成”,表達瞭對立面互相鬥爭又互相依賴的思想。還提出“交、輪、幾”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輪也者,首尾相銜也。凡有動靜往來,無不交輪,則真常貫合於幾可征矣。”包含有在事物的矛盾運動中把握發展的可能性“幾”的意思。這些論點具有樸素辯證法因素。但他講“交、輪、幾”是與“隨”、“泯”、“統”相聯系的,說“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貴使人隨,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貴使人深;合明暗天地而統一切法,貴使人貫”,這是重復天臺宗“三諦圓融”的形而上學思辨。他還創立所謂“圓∴(讀伊)”理論,解釋說:“上一點為無對待,不落四句之太極,下二點為相對待,交輪太極之兩儀”,“上一點實貫二者而如環”。認為在“二”、“天地”、“陰陽”、“有無”、“善惡”等對立面之上有一個“無對待”,“無對待在對待中”,即“真天”、“真陽”、“太無”、“至善”,亦即“公心”。他說:“心大於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謂此所以然者也,謂之心者,公心也,人與天地萬物俱在此公心中。”把心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最終歸宿。

  《東西均》原有安徽省博物館藏鈔本,系方以智生前抄成,300多年來很少有人問及,1962年中華書局將此本校點出版,侯外廬在所作序中對書中的哲學思想加以開掘。嗣後,學術界對此書研究漸多,但迄今評價尚不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