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篇中記載中國戰國時期名傢中一些不知其名的辯士所提出的21個命題。這些命題是:“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圉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些辯者為瞭堅持名傢的正名思想並反駁別人對名傢的非難,當時曾以這21個命題與惠施提出的“曆物十事”相相互呼應,互相論證,竟至“終身無窮”的境地。辯者對其中的每一個命題均提出過具體的論述和較充分的理由,但這些資料沒有被保存下來。這些命題的提出和辯論,對當時名辯思想的發展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這21個命題中有的討論名實關系,有的討論正名問題。討論名實關系的命題有如下意義:“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反映瞭事物可以無限分割的辯證觀點;“輪不輾地”和“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是對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停與不停、動與不動矛盾性質的一種樸素猜測或表述。“飛鳥之景未嘗動也”與後期墨傢提出的“景,不徒,說在改為”等科學命題相一致。因為,景(影)並不是物的固有性質,而是物遮光以後出現的現象,如果無光也就無影,如果物的四周光度相等也可以無影,有時物在動,表面上似乎是同一個影也在動,實際上是影的不斷生和滅的過程。因此,當物與光以一種特定的角度移動時,影則可以不動。由此表明,該命題樸素地反映瞭當時的人們所掌握的光學知識。此外,“卵有毛”、“馬有卵”、“丁子有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辯者對自然界某些物種演變的樸素猜測。因為,既然雞是由蛋變成的,所以雞毛也一定是由蛋中的某些物質變化發展而來的;馬雖不是生產卵後成駒的,但駒在未出生前也一定是由卵這樣的東西逐步生成的;丁子(蛤蟆)雖然無尾,但它卻是從有尾的蝌蚪發展來的等等。

  主要討論正名問題的命題有如下意義:“目不見”,反映瞭目隻具有能見的官能,而不能等同於見之實,因為“目見物”必須具備光這一條件;“火不熱”是揭示火之名(概念)不等於火之實,因而不具有熱之性,從而反映瞭名和實的區別;“狗非犬”揭示瞭專指小犬之狗名(種名)不同於泛指犬之犬名(屬名)。因為當時對狗與犬這兩個名的詞義曾有不同的約定,一種把狗與犬作為“二名一實”的同義詞;另一種是以狗之名專指小犬之實的,因而從後一個語義的約定來說,“駒非犬”就是一個區別狗名(種名)與犬名(屬名)的正確命題。其他還有“白狗黑”、“龜長於蛇”、“雞三足”、“犬可以為羊”、“黃馬驪牛三”、“孤駒未嘗有母”等命題,也都反映瞭辯者的正名思想,都是辯者為辯論名詞概念所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題。盡管“辯者二十一事”中的許多命題與常識相違,但其中不少命題並非詭辯,有的命題雖包含有詭辯的成分,卻也同時包含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邏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