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傢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

  政黨概念的由來和古代政黨的萌芽 政黨一詞的英文 Party源於拉丁文Pars,意為一部分,另有同伴、部隊、聚合等意。歐美於17~18世紀開始在政治生活中使用這一辭彙。當時政黨與派別同義,並且同時使用,指社會上一部分政治觀點和利益相同的人組成的政治集團。到19世紀,政黨與派別二詞才分開,後者專專指一黨之內的不同派系。在古代,歐洲已有一部分利益、觀點相同的人結成集團參與政治鬥爭,這可以說是政黨的萌芽。如公元前5世紀,雅典內部出現貴族派與民主派爭奪政治領導權的鬥爭。當時雅典實行奴隸主民主政體,但元老院擁有最高權力。貴族派要力爭保住元老院,民主派則極力抨擊元老院,雙方經過多年鬥爭,結果民主派取得勝利,最高權力機關由元老院轉到陪審會、五百人會議和公民大會手中。

  在中國,古文中的“黨”字最早當“無光”解。《屈賦·遠遊篇》:“時瞹瞹其俽莽”,指日月醃黮而無光。以後“黨”取代“俽”,逐步具有多種含意。周朝時黨是鄉裡基層組織,五族為黨或五百傢為黨;黨又指親族姻戚或意氣相同的朋輩。春秋戰國時已有“朋黨”、“黨人”之說,開始指上層社會中利害觀點一致者結成的集團。以後又有唐朝的牛黨、李黨,宋朝的新舊黨,明朝的東林黨和非東林黨,以及下層社會中造反民眾組成的“會黨”等。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瞭強化專制主義的君主集權制,往往視結黨為大逆不道,史書中有“部黨”、“黨羽”、“黨禍”、“黨錮”、“黨同伐異”等詞,均屬貶意,這都反映瞭中國古代已有黨派和黨派鬥爭的萌芽。中文中現代意義的“政黨”一詞是從日本移植過來的。日本人於19世紀60年代末即明治初年,把德文 partei用漢字譯為“政黨”或“黨”。從19世紀70年代起,中國書刊中介紹西方政事時開始使用“黨”和“政黨”。到19世紀末,“政黨”一詞已在中國廣為流行。但是由於中文“黨”字自古含有搞宗派、結黨營私的貶意,所以中國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的政治組織不稱“黨”,而稱“會”,如興中會、同盟會等。

  政黨的基本特征及政黨的產生和發展 嚴格意義上的政黨是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物。政黨的基本特征或要素主要是:①有明確、具體的政綱,即政治主張和方針政策;②有定型的從中央到基層的組織系統;③有一定數量的黨員和各級領導人;④有約束黨員行為規范的紀律;⑤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各種活動,廣泛爭取非黨群眾的支持,竭力爭取執掌或參與國傢政權,以實現自己的政綱。

  政黨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議會鬥爭和自由民主思想文化發展的產物。它首先在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最早出現的是資產階級政黨,它起源於17世紀70年代英國的輝格黨和托利黨。當時輝格黨和托利黨是英國議會中兩個政治派別,19世紀30年代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個資產階級政黨(見英國政黨)。美國於18世紀80年代產生瞭聯邦黨和反聯邦黨兩派,後發展為政黨(見美國政黨)。無產階級政黨比資產階級政黨產生得晚,它是在資本主義由簡單協作的工場手工業階段進入社會化機器大工業階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由自發階段發展到自覺階段時誕生的,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7年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科學共產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發展,政黨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眾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和自治領廣泛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部分被壓迫民族都取得獨立,建立瞭民族獨立國傢,政黨幾乎成為各國普遍的政治現象。到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各國政黨總數已約有4000個。

  政黨的名稱未必都帶“黨”字,也有稱“同盟”、“聯盟”、“陣線”、“運動”、“組織”、“社”、“會”等。反之,稱“黨”的未必都是政黨。如黑手黨,原是16~17世紀產生於意大利西西裡島的窮苦農民的秘密組織,到19世紀後蛻變為從事綁架、走私、敲詐、販賣人口勾當的犯罪團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擴展為全球性的國際販毒、詐騙和暗殺集團。美國三K黨,成立於1866年,雖有總部和各地支部組織,黨員曾經多達500萬人,甚至有黨旗,還有人當選為參議員和州長,但它宣揚種族歧視,是從事私刑、綁架和集體屠殺的恐怖組織,是極端反動勢力推行種族主義的工具。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黨。

  政黨的分類 政黨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不同的分類方法又可劃分出不同的政黨類型。

  按階級基礎分類 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政治集團,是階級鬥爭的工具,按階級基礎劃分政黨類型是首要的標準,主要可分為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兩大類,此外還有地主階級政黨和小資產階級政黨。一個階級往往不隻組成一個政黨,尤其是資產階級因屬於不同階層、產業(如工業、農業、金融業、商業)和財團,往往分別組成兩個以上的政黨;無產階級政黨因觀點和利益不同也不止組成一個政黨。一個政黨往往不隻代表一個階級,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代表廣大人民(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的利益。有的政黨屬於階級聯盟的性質,如1925~1927年的中國國民黨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聯盟的政黨。

  按意識形態分類 各個政黨都依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制定自己的政綱,都以自己的意識形態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按意識形態分類主要有資本主義政黨、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共產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4類。①資本主義政黨,即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固守資產階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政黨。其中大體上又可分為3類:自由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法西斯主義政黨。②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指歐洲、美洲、大洋洲各國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或工黨。這些政黨大多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國際時期建立的。其指導思想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社會民主主義,改變為戰後的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進行改良。③共產主義政黨,是各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組織,信奉K.馬克思、F.恩格斯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繼承1847年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傳統,一般都是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從舊的社會民主黨中分立出來或者新建的。④民族主義政黨,是以爭取或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為主旨的政黨,包括的成分較為復雜,大多以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為主體。這類政黨早在19世紀時就已在一些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壓迫民族中建立,如愛爾蘭的芬尼亞黨、匈牙利的反對派黨、智利的激進黨、阿根廷的激進公民聯盟等。到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部分亞、非、拉新獨立或正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國傢都建立瞭各種民族主義政黨。其中有的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有的主張以社會主義為方向,而對社會主義又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按意識形態劃分,除瞭以上四大類政黨外,還有君主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生態主義等類政黨。有的政黨還與宗教信仰有密切聯系,與天主教或基督教相聯系的政黨一般屬於資本主義政黨類型;與伊斯蘭教和佛教相聯系的政黨一般屬於民族主義政黨類型。

  按政黨的政治地位分類 資本主義國傢的政黨通常分為執政黨和在野黨(或反對黨)兩類。此外還有合法黨、非法黨和地下黨。法律允許進行公開政治活動的政黨稱合法黨;凡法律取締、不允許進行公開政治活動的政黨稱非法黨。堅持地下秘密鬥爭的政黨稱地下黨。社會主義國傢的已有經驗是共產主義政黨長期、穩定地居於執政黨的地位,有的國傢還有民主黨派參與合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等。在中國不存在在野黨或反對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下的8個民主黨派都是參政黨。

  按政黨活動的范圍分類 可分為地方黨、民族黨、國傢黨。地方黨是指在一個國傢的某一個地方活動的政黨。如法國實行地方自治,長期存在地方性政黨。佈列塔尼地方有解放陣線、民主聯盟、自治自管社會主義陣線,科西嘉島有民族解放陣線和人民聯盟。民族黨是指在一個國傢的某一個民族范圍內活動的政黨。在多民族國傢往往長期存在各種民族范圍內的政黨,如比利時有弗拉芒族的人民聯盟、瓦隆族的法語民主陣線和日耳曼族的講德語人政黨;西班牙有巴斯克民族主義黨、加泰隆尼亞共和左派。國傢黨是指在全國范圍活動的政黨。在國傢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一般是全國性的大政黨。

  按政黨的組織狀況分類 可分為大黨、小黨,嚴密型政黨、松散型政黨。大、小黨在黨員數量上並無嚴格的、絕對的界限。大、小黨也可以互相轉變。在資本主義國傢,大黨通常是指有可能獲得議會多數席位並組織政府的政黨;小黨是指不論在朝或在野,在議會中都不占重要地位的黨。嚴密型政黨是指組織嚴密的政黨,有黨綱、黨章,有從基層到中央的組織系統,黨組織定期召開各種會議,研究、佈置並檢查工作,黨員入黨和退黨均須履行手續、要定期交納黨費並過組織生活、違背黨紀要受處分等。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政黨是嚴密型政黨,它肩負領導人民完成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建設共產主義新世界的艱巨歷史使命,要求黨組織應該是嚴密的,隻有這樣的黨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這種嚴密型與發展黨內民主不是對立的,不論在民主革命時期或執政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政黨都是建立在黨內廣泛民主和黨員高度自覺的基礎上。資產階級的法西斯主義政黨也是嚴密型的,旨在強化資產階級專政而采取盲目的服從和殘酷的統治,在黨內實行領袖個人專制,窒息黨內民主。松散型政黨是指組織松散的政黨,沒有嚴格的黨章和明確的黨綱,隻有幾年一度參加競選的綱領或關於政策的聲明,黨員入黨和退黨均不履行具體手續,不過組織生活,隻是在總統或議員選舉投票時表明自己屬於何黨。資產階級政黨多屬於這一類型。資本主義國傢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也是松散型政黨,不過它有黨綱和黨章,有一定的組織和紀律,定期召開黨的各種會議。

  政黨的功能和作用 政黨的社會功能是形成政黨政治和政黨制度,執掌或參與國傢政權,治理國傢和社會。政黨的功能與政黨的階級性密切相關,歸根結柢是維護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在具有正常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傢,政黨的功能是制定、公佈並宣傳其政綱,爭取選民的支持和獲得議會的席位,在議會中致力於國傢立法和監督政府,爭取領導或參加政府,在政府中制訂並實施各項決策。社會主義國傢無產階級政黨的功能,在奪取政權前主要是制定符合廣大人民意願和利益的革命綱領,通過黨員的骨幹作用,聯系、發動、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開展以武裝鬥爭為主的群眾性政治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國傢政權;在奪取政權後,主要是執掌國傢政權,對全國全社會實行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

  近現代政黨的出現和活動在歷史上有重大的進步作用,它使古代君主個人終身統治的專制政治改變為近現代政黨的民主政治。政黨民主政治使政治生活、政治鬥爭和政治決策公開化、團體化、群眾化、程序化、法治化、制度化,有利於發揮統治集團集體的作用,有利於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眾多人治理國傢和社會的才能,有利於減少和消除危害國傢和社會的各種濫用權力的現象,有利於政局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國傢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資本主義國傢由資產階級政黨執政,它們采取制定憲法,召開議會,進行競選等民主形式,由競爭中取勝的政黨組成政府,依法治理國傢;取消終身制的君主個人專制和封建等級授權制,避免宮廷陰謀暗算和權貴政變,實行民主選舉制、領導職務任期制、輪換制和權力制衡制、監督制。這些對封建專制政治是一次革命。但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其民主政治的功能主要是為瞭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私有制,其歷史進步作用是有限的,它的公開性、群眾性、選舉、表決等民主形式都要有利於實現資產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政。各資產階級政黨為瞭爭奪執掌國傢政權,不惜采取空頭許諾、欺騙選民、拉攏選票、弄虛作假等手段,每次競選都耗費大量資財,執政後的決策首先是為瞭資產階級的私利。當政黨民主政治威脅資產階級的統治時,它們就會拋棄這種形式,改用有利於鞏固其統治的形式;或者調整某些政策,以緩解階級矛盾,維護其統治。

  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為指導,它們在取得政權後,就會使政黨的推進社會進步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以全中國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它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張和政策,並通過法律程序,經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使之成為國傢的法律和決定,以實現自己的思想政治領導;它通過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障社會各階級、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愛國人士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在國傢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發揮作用;它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通過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骨幹作用,團結和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奮鬥,把國傢和社會治理好。誠然,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國傢政權建設尚缺乏經驗,以致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還不可避免地有過失誤,甚至犯過嚴重錯誤。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決定瞭它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斷總結經驗,克服缺點和糾正錯誤,使政黨在推進社會進步方面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