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蘇三國(主要是美、蘇兩國)建立的國際關係體系。

  體系的建立 1943年,反法西斯戰爭發生瞭根本性的轉折。為儘快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對戰後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作出安排,美、英、蘇三國先後舉行瞭三次首腦會議: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8日~8月2日)。會議達成的主主要協議和諒解包括:①對德、日作戰問題。同盟國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協同作戰。②處置德國的問題。決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並設置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還要求德國償付戰爭賠款。③波蘭問題。確定波蘭邊界和改組波蘭臨時政府。④遠東問題。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條件是: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國的權益須予恢復,即: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蘇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等。⑤未來的國際組織問題。決定建立維護戰後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機構──聯合國,確定瞭安理會大國一致原則並定於1945年4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成立大會。三次首腦會議以公報、宣言和協定等形式確定瞭它們安排的戰後世界秩序,形成瞭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系體系,即雅爾塔體系。

  體系的特點 雅爾塔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美、蘇兩個超級強國為中心,在歐洲和亞洲建立各自的勢力范圍,形成瞭兩極對立的戰後國際政治格局。體系的中心支柱在歐洲。美蘇冷戰、東西方的分裂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是戰後歐洲的主要政治特征。兩大集團對立的基礎是歐洲兩大同盟體系:即以蘇聯為盟主的蘇聯與東歐同盟體系,以美國為盟主的美國與西歐同盟體系。

  體系的瓦解 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戰後初期國際力量對比基礎之上的,但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不斷地改變著戰後世界各種基本力量的對比,使雅爾塔體系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具體表現在:①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極大地改變瞭國際力量對比,徹底打破瞭美、蘇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挫敗瞭美國控制中國的企圖,蘇聯也不得不在50年代中後期陸續放棄瞭在中國東北的特權。這是對雅爾塔體系的一個重大突破。50~60年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一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贏得瞭民族獨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各種國際組織中,特別是在聯合國中加強聯合,改變瞭超級大國操縱聯合國的局面。②東、西方兩個同盟體系各自發生變化和分化。日本和西歐重新崛起,其經濟力量以高於美國的速度迅猛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瞭美國、西歐、日本三個經濟中心。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西歐和日本獨立自主傾向不斷增長。同時,東歐國傢對受蘇聯的控制日益不滿,獨立自主傾向不斷發展。兩個超級大國對各自盟國的控制力明顯減弱。兩極格局的基礎不斷動搖,世界多極化趨勢迅速發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東歐局勢劇變,兩個德國統一,華沙條約組織解體,東西方正式宣告冷戰結束,特別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這標志著以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基本特征的國際格局發生瞭根本變化,雅爾塔體系已完全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