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通過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的理論。它是最早的一種激勵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傢A.H.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動力學理論》(1943)一文中首次提出,並在《動機與人格》(1954)、《尤賽琴管理》(1966)等著作中進一步完善。

  該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有:①生理的需求。包括維持人的生存所必須的各種生理需求,諸如吃飯、穿衣、生育、住所、睡眠等,是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是其他一一切需求的基礎。②安全的需求。即要求免除危險和威脅的要求,如生活有保障,生病或年老時有所依靠,免除種種肉體或精神上的傷害等。③情感的需求。如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希望給予和得到友愛,自己有所歸屬(如成為某個集團成員),能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的幫助等。這類需求比上述兩類需求更難以把握,大多數人對這種需求都很強烈。④尊重的需求。可分為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獲得成就的信心、自立和自由等願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則需要威望、承認、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⑤自我實現或完善的需求。人需要做自己最喜歡的、最適合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在能力。在得到自我實現後,會發現人生更加有意義,工作的積極性也就更大。20世紀50年代,馬斯洛又在第五層次之上增加瞭求知的需求和求美的需求兩個層次。

  馬斯洛還把人的需求分為低級的和高級的。他認為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屬於低級的,其餘屬於高級的需求。前者是外在的、物質上的滿足,後者是內在的、心理上的滿足。他認為,當一個層次的需求得到實質性的滿足後,下一個層次的需求就會成為新的激勵因素。雖然任何需求都不可能得到絕對充分的滿足,但已經相對滿足的需求就不再起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人的需求總是根據一定的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歷史、經濟、文化、倫理、環境會誘發不同的需求。

  學術界和管理學界對需求層次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這種理論在實際管理中卻獲得瞭廣泛承認,因為它容易理解,方便實用。它是西方管理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人的需求是否隻有上述若幹層次,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有些什麼差異,以及用什麼標準衡量需求滿足的程度等,這一理論都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參考書目

  A. H. Maslow,A Dynamic Theory of Ho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Vol.50,1943.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 Y.,1954.

  Eupsychian Management,N. Y.,1966.

  F.戈佈爾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 海譯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