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主張以興辦實業拯救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產生於洋務運動時期,盛行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前後。代表人物有張謇、張東蓀等。

  洋務運動時期,鄭觀應興辦實業,提倡“商戰”,認為發展商業能富國,富國能禦侮,從而達到救國的目的。張之洞雖主張“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但認為發展實業可以強國強民。他積極創辦鐵廠、兵工廠、並籌辦鐵路。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傢和愛國人士紛紛“設廠救國”。張謇創辦紗廠、麵粉廠等多種企業,興辦學校,企圖圖實現以實業所得資助教育,用教育來改進實業,憑實業發展而救國的目標。他認為,實業和教育是國傢“富強之大本”。辛亥革命時期,當時的報刊競相宣傳“實業救國”,認為:“夫實業者,國民資賴以生之物,而國傢之血液營養也。實業之盛衰,原為國計民生舒慘所系,亦為國政隆污之所系,且即國命延促之所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提出國傢振興實業“要道”5條:改良各種行政機關、調整和統一度量貨幣、疏通貨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歸實業界、制定特別保護獎勵法規;提出擴大出口貿易,實行關稅保護政策等具體辦法,從而形成瞭比較完整的“實業救國”論。

  五四運動前後,“實業救國”論盛行不衰。民族資本傢大力提倡國貨,抵制外國的經濟掠奪,維護民族利益。他們的共同口號是:“振興實業,挽回權利。”哲學傢張東蓀也曾鼓吹“實業救國”。他認為,中國既然有貧乏病,那麼開發實業就成為唯一的要求;在開發實業的要求下,資本主義、機器生產與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要救中國隻有一條路,就是增強國力,要增強國力就必須開發實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在中國都是行不通的。

  近代實業傢張謇等人和張東蓀提倡“實業救國”的動機是不同的。前者反映瞭實業界和開明人士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自強救國的進步要求。他們興辦實業,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一定作用,但這種主張沒有抓住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後者則是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反對中國實行革命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種托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