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考茨基

  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理論傢、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派別領袖之一。1854年10月16日生於佈拉格一個知識份子傢庭,1874年入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1875年參加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877年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後改名為德國社社會民主黨)。1881年後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1883~1917年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理論刊物《新時代》雜志主編和主要撰稿人。1889年受F.恩格斯委托,整理K.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手稿。同年發表《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的綱領》一書,批判瞭E.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1900年在第二國際巴黎大會上成為中派首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先後發表《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戰爭》、《民族國傢、帝國主義國傢和國傢聯盟》等文章和小冊子,提出“超帝國主義論”。1918年他發表瞭《無產階級專政》這部重要著作。同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後,曾任資產階級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長和社會化委員會主席等職。1938年10月17日死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認為,帝國主義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而是資本主義采取的一種政策,當前的帝國主義政策,有可能被一種“超帝國主義”的政策所取代。這種超帝國主義政策將通過實行國際聯合的財政資本共同剝削全世界,來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道義上的破產。考茨基反對暴力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應比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革命更少使用暴力。在具有結社自由、出版自由和普選權的國傢中,應主要采用經濟的、立法的和道義的壓力。經濟落後的國傢不應急於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和工人階級占人口多數,工人階級能夠通過民主方式和議會選舉等人道主義的途徑奪取政權。他反對俄國十月革命,鼓吹資本主義民主,批評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他的觀點為當代各國社會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者所吸取。В.И.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對考茨基的機會主義理論進行瞭尖銳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