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傢、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傢和領袖。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清咸豐八年二月初五(1858年3月19日)生於官僚士紳傢庭。少年讀孔孟之書,成年受業於名儒朱次琦,讚賞陸王著作,鄙視程朱理學,後後轉攻西學。光緒十四年(1888)首次向光緒皇帝上書,要求變法。後在廣州萬木草堂聚徒講學,並從事變法理論著述。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項主張。後組織強學會、保國會,創辦報紙,為變法作準備。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成為中心人物。變法失敗後,他逃到海外。在國外組織保皇會,堅持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倡導的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歸國,後被推為孔教會會長。1917年參與張勛復辟,1927年3月21日卒於青島。他的政治著作主要有《孔子改制考》、《大同書》以及《論革命書》等論文。輯有《康有為政論選集》上、下冊。

  基本政治思想 康有為政治思想的要點有:①歷史進化觀。他根據傳統的“變則通、通則久”的進化思想,提出瞭新的公羊三世說。漢代的公羊三世說為:由太平世到升平世,再到據亂世,今不如昔。康有為將其順序顛倒,認為歷史是沿著據亂世而升平世而太平世逐步發展的;再比照儒傢的“小康”、“大同”思想,歷史的發展就變成瞭由據亂世而小康世而大同世;最後與西方的歷史發展階段相比附,公羊三世說就變成瞭由封建社會進到君主立憲,再進到民主共和。他用這種新的公羊三世說論證瞭改革封建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說明君主立憲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他的歷史進化論為其維新變法的政治綱領──君主立憲提供瞭理論依據。

  ② 愛國圖強思想。康有為前期政治思想的主題是愛國主義。他反對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力倡自強保國,多次指出,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中國已陷於“四鄰交逼、不能立國”的局面:“日謀高麗,而伺吉林於東;英啟藏衛,而窺川、滇於西;俄築鐵路於北,而迫盛京;法煽亂民於南,以取滇粵”(《康有為政論選集》第52頁)。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實行“自強政治”,才能“保全”民族,救國救民。所謂“觀大地強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同上書,第211頁)。

  ③ 變法維新主張。康有為變法維新思想的政治綱領是實行君主立憲。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必須改革封建專制政體,抑君權、伸民權,使上下溝通,君民共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設議院。在中國民智未開,封建勢力頑固的情況下,又必須先開民智,設集議院,逐步向國傢議會過渡。君主立憲是康有為始終堅持的立場和觀點。

  在政治方面的變革主張還有:在中央和地方設制度局與民政局,以定新制,貫徹新政;裁撤舊官員,任用擁護新政的新人才;在午門設上書處,以廣開言路。在經濟方面的變革主張有富國之法,養民之法,改革財政,編制國傢預決算等,中心是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廢八股,停科舉,辦學堂,派人出國留學、考察,獎勵辦報和著書立說等。在軍事方面,主張更新武備,采用西法訓練陸海軍。這些主張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全方位的改革方案。

康有為所著《大同書》手跡

  ④ 大同思想。康有為在考察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後,發現許多社會矛盾,他希望通過改良的辦法,去“九界”達到世界大同。他為人類社會的未來描繪瞭一幅理想的藍圖:生產發展,物質豐富,人人獨立、平等、自由、幸福,實行民主管理;消除階級壓迫和剝削,沒有軍隊和刑罰,沒有皇帝和貴族,禁止“獨尊”。他構想中的均產說、民主原則、自由平等觀念和社會福利設想是較有價值的思想。

  影響 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思想在戊戌變法時期,起到瞭振聾發聵的作用。他的君主立憲主張在當時有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他的大同思想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堅持君主立憲和社會改良的立場,反對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最後走上瞭復辟帝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