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分子的國際聯合組織。正式名稱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自稱第四國際。

  1929年,Л.Д.托洛茨基被驅逐出蘇聯後,創辦《反對派公報》,以此與各國託派交流情況、建立聯繫,準備建立國際組織,與第三國際對抗。1930年4月,法、美、德等8個國傢的託派代表和法國的“猶太人反對派集團”代表在巴黎集會,成立託派國際組織“國際左翼反對派”。1933年7月,托洛茨基由土耳其遷居法國,宣佈同第三國際決裂,並把國際左翼反對派改名為國際共共產主義同盟。同年10月,托洛茨基在《蘇聯和第四國際》一書中,明確提出要建立第四國際。1936年7月,“第四國際支持者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準備宣佈第四國際成立,因意見分歧,隻得成立名為“爭取第四國際運動”的組織。直到1938年9月,才在巴黎召開有美、德、英、法、蘇、意、波、比、荷、希10國和拉丁美洲的托派代表參加的大會,宣佈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大會通過瞭托洛茨基起草的《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提綱》)的報告,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瞭”。人類出現的危機是“革命領導的危機”,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瞭解決這個危機。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四國際認為這次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戰爭,主張實行“革命失敗主義”,使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它反對組織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號召各國無產階級利用戰爭時機,武裝推翻本國政府(包括蘇聯政府)。戰爭期間,許多國傢托派組織受到打擊和破壞,一些托派分子被法西斯收買,托派活動陷於停頓。戰後,第四國際開始重建,並改變活動方向,把托派組織建成群眾性政黨,打進社會黨、共產黨及其他群眾團體中發展組織。戰後的冷戰時期,托派的力量有較大發展,主要分佈於西歐、北美和拉丁美洲。50年代末到60年代,托派組織利用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新左派”學生運動,在青年中開展活動。同時改變對議會鬥爭的態度,在一些國傢參加總統競選和市政選舉。70年代中期,又提出“轉向工業”、“面向階級”等口號,加強在工廠、工會中的工作,註意開展合法鬥爭,利用輿論擴大影響。80年代以後,托派組織的勢力和影響日益走下坡路。有些托派成員主動退出組織,加入其他政黨。據1986年統計,各國托派成員約有2~3萬人,分佈在50~60個國傢。

  1953年以後,第四國際內部多次分裂,逐漸形成6大派別組織。其中,以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的實力和影響最大。它的總部設在巴黎,主要領導人有比利時的E.曼德爾、美國的J.巴恩斯等,並以此二人為首分別形成歐洲人集團和美洲人集團。法國的P.弗朗克、中國的彭述之為特別顧問。此外,尚有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第四國際馬克思主義革命派、第四國際“拉丁美洲書記處”,“爭取重建第四國際組織”、國際托洛茨基主義派等派別組織。各托派組織的具體觀點不盡相同,但都以極端革命的面目出現,堅持托洛茨基的超革命階段論和世界革命論,否認各國的具體特點;誇大社會主義國傢存在的官僚主義問題,說社會主義國傢是“蛻化瞭的工人國傢”、“畸形的工人國傢”,主張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共產黨領導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