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於中國的一基督教社團。創辦人敬奠瀛,1890年生於山東泰安馬莊一地主傢庭。幼時熟讀儒書,廢除科舉後,感於功名無望而厭世,雲遊泰山、徂徠山以圖修仙。1912年入泰安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所辦萃英中學讀書,結識美國女傳教士林美麗。1914年受洗入教。1918年進英美教會合辦的共合醫院任傳道員,同時又參加封建會道門聖賢道。1920年在林美麗支持下,集股籌辦聖徒信用儲蓄社(簡稱聖徒社),買賣佈匹雜糧,早晚則舉行靈修、祈禱,研習聖經。他在為聖徒社寫寫的開張詞中譴責為富不仁,宣稱要“本耶穌舍己精神,實行利他主義。使人類無窮無富,俾市價無高無低,叫那些壓死工農的資本傢,永遠再沒有立足地”。1926年,又在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單覃恩的資助下,增設蠶桑學道房,招收貧苦教徒做工兼學傳道,次年將兩機構合並為耶穌傢庭。開始時,耶穌傢庭隻設於山東泰安馬莊,後來敬奠瀛多次到華北、西北各地巡遊佈道,有些人受其影響,捐獻房、地、資產,在當地設立耶穌傢庭。他們稱馬莊傢庭為“老傢”,各地自稱為“小傢”。老傢創立初10年,成員由10餘人發展到60餘人。日軍占領期間,增加至500餘人。各地小傢也不斷發展,1948年達127處,除綏遠、甘肅以及安徽蕪湖、南京、上海外,大部分分佈在華北各省。

  參加耶穌傢庭者大多為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也有失意的知識分子和小地主,小政客等。他們苦於社會的動亂、人世不平,又找不到出路;敬奠瀛針對這種情況,宣傳耶穌傢庭“是愛的組織,……是父子,是弟兄,是姐妹;是疲乏者休息處,是傷心者安慰所”。他還把“傢”字改寫作“傟”,並解釋說,舊的傢庭是在屋頂下養豬(豕)的地方,“耶穌傟庭”則是“人”與“主”(基督)同居於一個屋頂下。

  耶穌傢庭內部有普通成員和基本成員兩種:普通成員隻參加傢庭的宗教活動並捐獻財物,但並不離開自己原有的傢;基本成員則必須“撇傢破產”,即自己或全傢離棄自己原來的傢而加入耶穌傢庭,並把全部財產以及個人的知識、才能、勞力甚至人身,全部交給耶穌傢庭。耶穌傢庭的首領稱“傢長”,有支配傢庭的絕對“權柄”。馬莊老傢傢長長期由敬奠瀛擔任。各地小傢也各設立傢長,但皆尊敬為最高首腦,稱他為“老人”。傢庭的基本成員,都必須以“靈統”取代“血統”,原有的傢屬關系不允許繼續存在,每人都作為單個成員由傢庭統一編組,甚至夫妻同房也必須經過“老人”批準,未經批準同房而懷孕者,則被指為“鬼胎”而被強迫墮胎。基本成員除幼兒外,都被分配服勞役,馬莊老傢規模最大,分農工、石工、木工、鞋工、針線房、醫藥部、嬰兒部、幼稚部等部門。傢庭號稱廢除私產,不發工資,隻定量發給食物。

  基本成員除服繁重的勞役外,每天還須參加頻繁的宗教活動。天不亮就要齊集禮拜堂唱詩祈禱,還要述說做過的夢,由敬奠瀛等人“解夢”。晚禱時也要述說心境。耶穌傢庭特別重視唱詩,歌詞多由敬奠瀛自編,內容多針對成員的思想苦悶,誘發人們安於禁欲和服勞役,亦有因時局問題而發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的變化使耶穌傢庭成員對敬奠瀛等日益不滿。1951年末,不少成員揭露瞭敬奠瀛等少數人奢侈、腐化的生活,而對眾人卻要求“各盡所能,不取所需”。這些情況的被揭露,使成員們深感義憤,以致馬莊老傢分崩離析,不可收拾。1952年在各方面幫助下,經全體成員協商,根據大傢的意願,清查瞭財產,恢復各戶的原來傢庭,馬莊老傢改為北新莊耶穌教堂,各地小傢也陸續進行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