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

  基督教的崇拜物件。被奉為上帝的兒子,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取肉身降世成人的救世主。曾有人懷疑耶穌在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認為耶穌實有其人者,包括基督教徒,一般認為他約於西元前7年至西元前4年間生於羅馬帝國的屬國猶太(後改為為行省,在今巴勒斯坦)。公元30年左右被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本丟·彼拉多判處極刑,釘死在十字架上。

  記述耶穌的古代文獻資料,絕大部分皆出自基督教產生後的宗教經籍,主要見於《新約》,尤其是4卷福音書。一般歷史文獻僅涉及耶穌之有無,而缺乏任何關於他的事跡和思想的具體記述。

  名稱 耶穌,又稱耶穌基督。耶穌為希臘文Iesous的音譯,出於希伯來文Jeshus(古式作Joshua),意為主是拯救。為猶太人中流行的人名之一。基督為希臘文Christos的音譯,希伯來文作mashiah(漢譯彌賽亞),意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聖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為尊稱,後常與耶穌連稱。

  新約所記耶穌事跡與思想大要 ①出生與受洗。關於耶穌誕生及幼年的記載,見於《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後據此衍化為聖誕節的傳說。《新約》其他部分對此事都沒有任何論述。四福音書中成書最早的《馬可福音》,則以耶穌30歲時受施洗約翰之洗為起首。1世紀猶太歷史學傢約瑟弗斯對施洗約翰的事曾有記載。他說施洗約翰是個“義人”,“他號召猶太人遵循義路,叫人人對待鄰人要公道,在上帝面前為人虔敬並要前來受洗……”(《猶太古事記》第18卷第5章)。耶穌受約翰之洗亦見於“馬太”和“路加”,可見此事在早期基督教的口傳材料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晚出的《約翰福音》中未提耶穌受洗於約翰的事,而僅說約翰給耶穌作見證,證明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彌賽亞救世主。福音書稱,耶穌在受洗時,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愛子”。並覺得自己和一般人不同,與上帝有一種特殊的密切關系,到世界來負有一種特殊的使命。

  ②在加利利的傳道。施洗約翰在群眾中間有很大影響。他因指責當時的統治者希律王被捕入獄。約翰被捕後,耶穌在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區開始傳道。據《約翰福音》記載,在此之前他曾在南部猶太地傳道。他宣傳的主要內容是:上帝的國近瞭,要悔改相信福音。耶穌所說的“天國”就是“上帝的國”。

耶穌講道 倫勃朗作

  ③呼召門徒。耶穌深感他所進行的傳道事業需要人們的幫助,因此呼召他所選中的12人作為門徒。最初的4個門徒是西門(又名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他們都是漁人。彼得的傢在加利利的重要城市迦百農。耶穌以迦百農為根據地,把“天國的福音”傳遍加利利一帶。

  ④行神跡。耶穌除傳道外,還行瞭許多神跡。福音書記載耶穌所行神跡,可分自然神跡(如呼斥風浪平息、使死人復活等)和治病趕鬼兩類。基督教傳統觀點認為耶穌是上帝之子,施行神跡,足以證明他具有神能,同時救死扶傷,表彰上帝的慈愛。近代以來有些人對此表示懷疑或否定,而從新的角度作出各種解釋。

  ⑤與當權者的沖突。據福音書記載,耶穌與當時在猶太教中占統治地位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沖突,主要是宗教見解的不同。例如耶穌聲稱自己有赦罪的權柄,而法利賽人中的文士認為這是僭妄。耶穌不同意法利賽人關於守安息日的煩瑣教條。他在安息日為人治病激怒瞭一些當權者。耶穌同情被法利賽人稱為罪人的下層民眾,和他們一同吃喝,法利賽人因此更加敵視耶穌。耶穌自稱是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因此大祭司定耶穌為有罪,把他交給彼拉多,要求將其釘十字架處死。

耶穌與眾使徒(羅馬地下墓窟壁畫)

  福音書作者有意強調耶穌不是政治性的彌賽亞。有一次,群眾要擁戴耶穌作王,他退到山上去瞭。但少數學者根據約瑟弗斯著作的斯拉夫文譯本,認為耶穌及其門徒的活動,具有現實政治意義。耶穌的宣傳激起廣大群眾要求民族解放,擺脫羅馬統治的強烈意識,他的追隨者確曾用武力反抗過羅馬帝國。

  ⑥被捕、受死與復活。四福音書都以耶穌在耶路撒冷被捕、受死與復活為結束。關於耶穌復活的傳說,在基督教教義和神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福音書記述,耶穌生前曾幾次預言他將要受難,第3天復活。耶穌死後第3天清早,人們發現他已復活,耶穌的門徒起初並不相信,當天晚上耶穌乃向門徒顯現,後又多次向眾人顯現。

  ⑦上帝與天國的思想。根據福音書,“上帝是父”為耶穌的最重要思想。他曾以浪子為比喻:小兒子將父親分給他的產業揮霍殆盡後醒悟,決心向父親懺悔。父親不僅沒有責備他,而且為他設宴慶賀,說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耶穌以此說明上帝對世人的態度。

  耶穌另一個重要思想是上帝的國。一般《新約》研究者認為上帝的國特指“上帝的統治”。當時猶太人認為當上帝的國實現的時候,他們要從異國的壓迫下得到解放,彌賽亞來臨統治世界。耶穌理想中上帝的國不局限於猶太民族,而及於全人類;並且,它不是屬於物質的,而是一種精神境界,有資格進入上帝國的是小孩子,是那些自感靈性貧乏的人,是那些為正義遭受迫害的人。關於耶穌的使命,除瞭宣告上帝國即將來臨之外,他自己總結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關於舍命救贖眾人之說,在福音書中僅此一處,其意義在學者中尚有爭議。基督教把這一救贖思想,作為耶穌基督的最重要使命,稱他為救世主。

  ⑧倫理觀。耶穌倫理觀的出發點是其宗教觀。既然上帝是父,所以人類都應該是弟兄。耶穌斥責猶太教的民族偏見,他稱贊一個因扶貧濟困而被猶太教徒歧視的撒馬利亞人。他認為人的生命比全世界的財富更寶貴,主張信徒之間要彼此相愛。耶穌沒有制定道德規條,而隻是講一些原則,他將猶太教律法歸結為“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非基督教方面的文獻資料 與耶穌同時代的約瑟弗斯所著《猶太古事記》和《猶太戰爭史》,對1世紀猶太大事記述頗詳。《猶太古事記》中有兩處關於耶穌的記載,在18卷的一處為:“就在這時耶穌出現瞭──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可以把他稱為人的話。……他是基督。由於我國領導人的告發,彼拉多判處他釘十字架。但是那些從起初就愛他的人們,不斷尊崇他;因為他按照聖先知的宣示,又從死裡復活,第三天向他們顯現。”這段記載,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偽造的。因為約瑟弗斯是猶太人,不會相信耶穌是基督,即所盼望的救世主,更不會承認他“從死裡復活”。也有人認為,原來約瑟弗斯在此處有一段關於耶穌的記載,後被基督教徒篡改。有的學者則聲稱,可以恢復其本來面目。該書20卷還提到1世紀60年代初猶太大祭司亞那處決耶穌兄弟雅各之事:“亞那召集公會,把耶穌(又名基督)的兄弟和幾個人傳到公會面前,指控他們違法,把他們用石頭打死。”個別學者認為這一段也屬偽造。但多數人認為這段記載是可靠的。在早期基督教會中素來傳稱,耶穌的兄弟雅各嚴守猶太教規,生活非常刻苦,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新約》多處記載雅各的事跡,提到他是耶穌的兄弟,在這一點上與約瑟弗斯的記載相符;因此多數學者認為這段史料可以作為歷史上確有耶穌其人的證據之一。

  羅馬歷史學傢塔西佗在115~117年間寫的《編年史》中,也提到耶穌:“基督,由此該教因而得名,於提庇留統治期間,在總督本丟·彼拉多手下被處死。此種有害的迷信盡管一度受到遏制,不僅在其罪惡發源地猶太,而且也在天下萬惡匯集並流行的羅馬,又重新猖獗起來。”這一段貶斥基督教的文字,可以確信出自羅馬人的手筆。根據研究拉丁原文的專傢分析,塔西佗的行文有其獨特的風格,是別人難以模仿的。專傢們還根據這一段裡的一些字句,推斷塔西佗是根據羅馬文獻記載而寫成這段文字的。《新約》不止一次記載耶穌如何被彼拉多釘十字架的事,與塔西佗所述相符,因此這段材料對於證明耶穌的歷史存在,具有一定的價值。

  猶太拉比文獻也屢次提及耶穌,但絕大部分都是貶斥耶穌的話,而且這些文獻的年代大都較晚,從3~6世紀不等。猶太學者克勞斯內爾從中搜集十幾處提及耶穌的文字,加以考證。最早期的拉比文獻很少提及耶穌的事跡,僅能知道歷史上有過耶穌其人。早期拉比文獻中的外傳載有1世紀猶太拉比以利以謝的一段話:“有一次我在賽福裡城的街上走,遇到拿撒勒人耶穌的一個門徒,名叫基法·塞肯尼亞的雅各。他對我說:‘你們的律法上寫到不可把妓女得的錢拿到你上帝的殿裡。用這樣的錢修建大祭司的廁所是允許的嗎?’我不知道怎樣回答他。然後他對我說:‘這是拿撒勒人耶穌教導我的,因為這些錢是作為妓女的報酬得來的,就要作為妓女的報酬歸還。從污穢裡來的回到污穢的地方去。’”賽福裡距所傳耶穌的本城拿撒勒很近。史傢認為這段早期外傳的記載具有較大的價值。猶太教與基督教長期爭論的焦點不在於耶穌的有無,而在於其是否為神子。猶太學者如克勞斯內爾與艾斯勒等人,從猶太教觀點出發都否認耶穌是神子,但他們搜集瞭猶太文獻中的大批資料,證明耶穌在歷史上確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