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費希特

  德國哲學傢、政治思想傢。1762年5月19日生於拉梅諾一個貧窮的手工業者傢庭。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轉入萊比錫大學神學系。1794年起先後在耶拿、愛爾蘭根和柏林大學任教。18100年當選為柏林大學第一任校長。晚年積極投身抗擊拿破侖侵略、爭取德意志民族獨立的鬥爭。1814年1月27日病逝。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論學者的使命》(1794)、《閉關商業國傢》(1800)、《對德意志國民講演》(1812)等著作中。

  費希特一生處在歐洲和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動蕩不定的時期,其政治觀點具有激進民主主義色彩。他繼承瞭啟蒙學者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思想,猛烈抨擊封建專制,認為國傢的內在發展和改革是必然的。他提出自由不僅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個人人格的組成部分,是人的自然權利,也是國傢建立和存在的基礎。國傢必須履行保障公民權利的職責,否則就喪失其存在的意義,人民有權推翻它。

  1800年後,費希特的政治思想發生瞭變化,不再把國傢看作隻是保障個人權利的管理機構,而強調國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人們一切事務的全權監督者。按照他為理想國傢設計的方案,國傢以分工合作、互助互利為基礎,全體居民分為從事生產、交換和管理的不同等級;國傢的根本任務在於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的道德品質,以實現倫理世界秩序。他的國傢觀由前期註重個人權利轉向強調國傢的作用。他認為國傢並不是絕對的,國傢也和人類一切典章制度一樣,是奠定一個完善社會的手段,一旦完成瞭這一使命,國傢自身也就消亡瞭。費希特的國傢觀是由I.康德的以個人為本位的契約論國傢觀,轉向G.W.F.黑格爾的以國傢為本位的國傢主義的國傢觀的中間環節。

  費希特晚年十分關註德意志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他著重闡釋德意志民族可以依靠其文化上的優越而復興和強盛的民族主義思想,盡管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帶有某種神秘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但卻同反對封建專制和外來侵略聯系在一起,在德意志民族統一和復興的事業中產生過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