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及心理健康和保健防病的一個跨學科的專業。根據常人心理活動的規律指導人格的健康成長,使個體的心理功能經常處於良好狀況。

  宣導心理衛生的目的是促進兒童、少年的心理發育並培育出健全而有益於人民的人格。心理衛生同樣可以提高成人的心理健康水準,提高個體的社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精神障礙。

  心理衛生是涉及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已引起公眾的重視。心理衛生的實施帶有很大的群眾性和社會性性。心理衛生工作是跨學科的,需要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各方面的人士協同工作,同時需要建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和類別的組織機構,針對不同心理障礙、不同群體和不同年齡的人群進行工作,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

  心理衛生發展沿革的簡況 心理衛生工作的發展歷時較久,在醫學先進的國傢中,現時已成為許多衛生保健體系之一。回顧歷史,心理衛生最早是從對精神病的照顧問題上開始的。18世紀法國的P.皮內爾倡導對精神病人施以人道待遇,解脫在此之前的捆綁關押的拘禁式管理。這一舉動被公認為心理衛生運動的開端。到19世紀美國也以人道待遇的口號建立瞭許多收容病院。1922年,美國C.比爾斯以親身住院的經歷寫成《一個自我發現的心靈》一書,揭露當時對精神病人的不道德待遇,喚起社會同情。其後A.邁耶發動心理衛生運動,建立瞭兒童行為指導中心。同時,加拿大、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也相繼建立瞭心理衛生機構。1930年於華盛頓召開瞭有53個國傢參加的首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為國際心理衛生運動展開瞭新的序幕。

  由於當時醫學發展水平所限,1930~20世紀50年代中,心理衛生工作的側重點,仍偏向於占據病床大多數的重精神病人。但與此同時,各國發展瞭許多門診機構,開展帶有預防性質的工作,為後來的心理衛生工作奠定瞭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醫學科學的進步促進瞭世界心理衛生工作的發展。醫學先進的國傢皆以立法的形式,推動瞭心理衛生機構的建立。在人員培訓和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工作方面,出現瞭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心理衛生服務的內容也遠遠超過既往的局限,向著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領域發展。

  心理衛生的主要工作內容 包括四個主要方面。

  精神障礙的防治 不少精神障礙產生自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構成瞭致病因素。像心因性精神病,神經癥或心身疾病等等,都產生自急劇的或持續的社會心理應激。個體的心理素質在抗禦外界應激的沖擊時起著同樣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培育健全的人格對於預防心理因素引致的精神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有些國傢在心理衛生工作中開展危機幹預工作,也具有預防急劇精神障礙的意義。個體在境遇驟變或應付難於處理的生活事件,如事業挫敗、親人死亡、被人背棄等,容易產生自殺或暴力事件。有針對性地及時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會起到救人於危難的重要作用。

  對常見重精神病的治療和康復,一向是心理衛生的重要內容。從社會整體講,離開瞭對重精神病的防治,心理衛生將會偏離異常心理問題的主流。這在各國的心理衛生史上都有過教訓。所以,對精神分裂癥的住院與社區醫療,出院後的隨訪,隨後的職業康復指導,仍屬心理衛生工作。近年來各國倡導慢性精神病和老年性癡呆的社會康復。其特點是始終把患病者的康復與社會環境結合在一起,使社會心理因素在康復醫療中起著重大作用。這標志著醫學的新方向,有別於歷史上對心理殘疾者的單純住院的辦法。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對生活與健康產生問題者,從心理衛生方面給以指導,使其擺脫問題的困擾。例如,婚姻前後的心理咨詢、傢庭成員發生軀體或精神疾病時的咨詢、以及產生巨大精神刺激(如親人死亡)時的心理咨詢等等。

  成功的心理咨詢也屬於一種簡短的心理治療。是一種新的醫療服務形式。心理咨詢應建築在同情與友善的關系之上。心理咨詢的目的是在問題的性質基礎上幫助來訪者,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措施,運用有關的心理學知識,指導他排除解決問題的不利因素,運用有利因素與條件去分析、應付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職業心理衛生 各種不同工作內容的職業群體,不論是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也不分技術性的強弱,從業者年齡的差異,都有著自身心理衛生的特殊規律性。做好職業心理衛生工作,同樣有助於提高出勤率和勞動生產效率,減少或防止心理障礙。

  許多特殊職業的就業程序,如招募時的人材選擇,工種的分配,工作的訓練等,其中都存在著瞭解或考查心理素質的強弱與充實性的問題。

  職業性病癥的防治和工傷防護,從來就應包括進心理性的因素。如作業條件像環境、溫度、噪音等都與引起工人的疲勞與工傷的產生不無影響。

  工業化社會中,許多特殊職業人群(如海員、民航空勤人員、潛水員、文藝演出人員等)的心理衛生均有待解決。發展職業群體心理衛生,應聯合心理學、醫學和社會學的專業人員協調進行,以便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指導實踐,分門別類地指導各部類的職業群體心理衛生,促進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不同年齡人群的心理衛生 按年齡分層考慮心理衛生,各年齡組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面。

  ①兒童心理衛生。應著眼於註意腦發育,防治軀體疾病,借以預防腦發育障礙。此外,應按不同年齡階段適時地進行德、智、體、群教育,培育人格的健全發展。

  ②青年期心理衛生。青年期處於生理驟變和心理上向著成人轉變時期。應側重合理的性知識教育,指導戀愛、婚姻。還要註意青年的世界觀形成和行為方式的發展趨勢,註意文化知識和品德教育,引導他們成為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才。

  ③更年期心理衛生。更年期一詞有爭議,往往指人由壯年向老齡轉變的時期。在婦女,內分泌變化尤其顯著,表現為絕經,此時生理和心理上產生著許多變化。可出現許多生理功能障礙的表現。心理變化更大,易於產生不安、煩躁、焦慮甚至抑鬱情緒。更年期心理衛生具有防病的意義,應側重醫學和心理知識的普及,並及時開展心理咨詢。

  ④老年心理衛生。在老齡化過程中,個體會出現顯著的生理、心理和智力上的變化。高齡者易罹患多種軀體病癥致殘,也易發生親人離喪,再加上退休後生活孤寂離群等因素,易產生心理障礙,最突出的是抑鬱情緒和智力活動遲緩。社會公眾對老年心理衛生,近年來已有所關註。主要從防治老年軀體病癥,設置活動機構,或安排集體活動的機會,設置一些咨詢性工作,使老齡者仍可參加腦力、體力所能及的專業工作;不斷地發揮餘熱。經驗證明,這樣的安排可以促進老齡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人員的構成 從醫學心理學角度考慮,從事心理衛生工作的應是多學科的綜合性工作集體,由多方面專業人員構成,對不同問題分工上有所側重。

  ①精神科專傢或醫師。進行疾病普查、診斷和治療。

  ②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進行心理測查,心理診斷、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心理工作者必須是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專門人員。

  ③社會工作人員。從事社會心理治療,兒童行為指導,個案調查和傢庭婚姻指導等。社會工作人員與精神科醫師配合,也可以從事與臨床有關的院內、院外醫療隨訪工作。

  ④護理人員。在院內護理和院外指導工作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⑤工療師。工娛療是心理障礙(如精神病、藥、酒癖)治療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工療師從事工娛治療的設計、指導和研究工作,並參與臨床醫療中的個案工作。

  ⑥其他成員。應包括社會學、教育學和社會救濟、社會康復等門類的專傢等。

  心理衛生的服務設施 心理衛生工作的貫徹執行,往往取決於服務設施數量的多寡和質量的優劣。在心理衛生不發達的年代中,隻是對精神障礙嚴重者進行住院治療,其他服務工作則處於從屬的地位。近年來,減少住院病床對病人進行院外治療的觀點,已為大眾接受,並廣泛開展社區心理衛生服務。

  所以,當前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已經從單一的住院、門診醫療而轉向多渠道、多層次的服務方向。許多國傢都按公共衛生體系,依行政區域建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在一個地區以醫院或研究所為中心,實行院內外結合的心理衛生工作,建立不同類別的機構。

  中國各地1980年代,也逐次建立精神衛生中心,精神衛生保健所或精神病防治院、所、站等機構,開展治療與咨詢工作。若幹地區的綜合性醫院,也建立瞭精神科或心理咨詢科,心理障礙的防治工作,開始在全國或地區的心理衛生協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