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頸部中線切開氣管的手術。病人經置入的套管呼吸,並可吸引出呼吸道分泌物。氣管切開術的歷史已有200餘年,以往隻用於解除呼吸道阻塞,現本手術的適應範圍已日益擴大。

  適應癥 下列情況應考慮氣管切開:①炎癥、腫物、外傷、異物及聲帶麻痹等原因引起的喉阻塞,以及喉鄰近組織病變引起的呼吸困難。②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如各種原因引起的昏迷、咳嗽反射消失、呼吸麻痹;胸腹部外傷後,咳嗽活動受限所致致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積存。③施行口咽、喉或頸部大手術時,為保持術中及術後呼吸道通暢,可先做氣管切開手術。④各種原因引起呼吸功能減退時,為增加有效換氣量,可考慮氣管切開。⑤取除異物,當條件受到限制時,可經氣管切開的途徑取除氣管異物。

  對呼吸困難者,在施行本手術前,可先行氣管插管,緩解病人的呼吸困難,使氣管切開術得以從容進行,又可減少縱隔氣腫和氣胸的發生。

  手術步驟 患者仰臥、墊肩、頭後仰。若呼吸困難不能仰臥時,可取半坐位。於頸正中作直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淺筋膜,分離甲狀腺峽部,以尖刀自下而上沿中線切開1~2氣管環,刀尖勿過深,以免刺傷氣管後壁。插入氣管套管,套管下墊紗佈。切開氣管的部位一般在2~4環處,勿低於第5環,以免損傷無名動靜脈;亦不能高於第1環,以免引起喉狹窄。氣管套管有內、外兩管,內管可經常取出清洗,以保持通暢,外管可定期更換。

  術後處理 這是關系到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在小兒尤為重要。①專人護理。患者術後不能發聲,遇有病情變化,若無專人在旁,可發生意外。例如兒童煩躁時可將套管拔出而致窒息。②取平臥位。若無顱內壓增高,頭位可稍低,利於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③室內要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溫度要在22℃左右。若空氣幹燥,可用霧化器噴霧,也可經常往套管滴入少許抗生素溶液。④床旁應備有地燈、氣管套管、氣管擴張器、止血鉗、氣管拉鉤、剪刀、吸引器及氧氣筒等,以備急需。⑤保持套管及下呼吸道通暢。及時吸除分泌物,經常清洗內管,防止管內分泌物結痂阻塞。若外管堵塞、脫出或損壞應及時更換,以防窒息。術後數日內,套管周圍尚未形成瘺道,或估計重新插入外管有困難時,宜在手術室內備好器械的情況下換管。

  喉梗阻及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癥狀解除,全身情況好轉後,可拔管。事先應逐步堵管24~48小時,若呼吸道通暢可以拔管,用凡士林紗佈蓋住傷口可自行愈合。拔管當天應嚴密觀察呼吸,若出現呼吸困難,應及時重新插入套管。

  並發癥 術後並發癥的發生率為10~45%。①出血。手術時誤傷頸前靜脈或甲狀腺血管可引起出血。晚期大出血是氣管切開術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數是因套管長度或角度不合適,壓迫無名動脈或甲狀腺下動脈使之受損傷和感染所致。嚴重出血前常有套管搏動,應予警惕,要更換合適的套管。②皮下氣腫。是較常見的並發癥。常與術中過多分離氣管前軟組織有關。輕者局限於頸部,嚴重者,可向頭面、胸腹部蔓延。一般於24小時內停止發展,6~8日後可完全吸收。氣腫嚴重者,應拆除縫線,以利引流。③縱隔氣腫。手術時過分分離氣管前筋膜,氣體經深筋膜進入縱隔而形成。輕者無明顯癥狀,重者可引起心肺功能紊亂,應積極治療。④氣胸。術中暴露氣管時,過於向下分離誤傷胸膜頂,可並發氣胸,或由於喉阻塞使胸內負壓過高,劇烈咳嗽,使肺泡破裂形成自發性氣胸。氣胸影響呼吸時,應行胸腔穿刺或行閉式引流。⑤喉及氣管狹窄。多因切開氣管部位過高,傷及環狀軟骨。切除氣管軟骨過多或局部肉芽纖維組織增生等也可引起,可致拔管困難。其他並發癥如局部及肺部感染、食管損傷等,均應註意防止及妥善處理。

  其他情況的處理 ①緊急氣管切開術。患者極度呼吸困難時,可行緊急氣管切開術。不需麻醉。②環甲膜切開術。病情緊急時,摸清環甲膜間隙,橫形切開皮膚及環甲膜,插入套管。此處插管時間不宜超過48小時,其後仍應作常規氣管切開術。也可先用一較粗的註射針直接經環甲膜刺入聲門下區,暫時解除呼吸困難。③氣管造口術。對需要長期帶氣管套管的病人,可做氣管造口術,方法與氣管切開術基本相同。愈合後形成一永久性瘺口便於更換氣管套管。